内蒙古伊金霍洛:打造成吉思汗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2011-12-09 09: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2-09
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阿勒得尔图报道:日前,“第三届成吉思汗文化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以“成吉思汗文化与伊金霍洛城市形象”为主题,围绕如何保护和弘扬成吉思汗文化、如何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以促进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伊金霍洛旗委书记王东伟表示,要加大投入、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把伊金霍洛建设成为全国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一个文化论坛 搭建科学发展理论平台
伊金霍洛是成吉思汗陵园所在地,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把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这一课题于2008年就已提上伊金霍洛旗委、旗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伊金霍洛旗党政领导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领导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于2009年在鄂尔多斯高原举行“成吉思汗文化论坛”。据伊金霍洛旗文化体育局局长赵子杰介绍,至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3届,共有1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150多篇。对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和论文的观点,旗委、旗政府非常重视并进行专题研究,将其可资借鉴的部分融入城市建设、产业规划和社会活动当中,使论坛成为伊金霍洛旗科学发展的理论平台。伊金霍洛旗旗长云卫东说:“听听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对我们的决策大有裨益。”
四个文化园区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伊金霍洛旗超前布局,已经规划的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成吉思汗体育文化产业园区、马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235.5亿元。正在建设的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将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元素,再现蒙古族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人文景观和历史风情,包括影视拍摄区、历史再现区、商务会议区、教学研究区、游乐区、生态区等。
据蒙古族建筑学专家却拉布吉介绍,蒙古族古代建筑风格大都是“工”字型结构。记者在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看到,园区规划图和一期工程建设中的元大都、元上都和崇天门,也都体现出这样的建筑风格。从中不难看出伊金霍洛旗委、旗政府对待专家、学者建议的认真态度,从中也能体会到“成吉思汗文化论坛”对伊金霍洛旗文化建设提供的理论支撑。
六个文艺协会 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
在伊金霍洛旗,不仅“老有所养”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旗政府所在地阿拉腾席热镇的所有社区,“老有所乐”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
11月24日,记者走进阿拉腾席热镇扎萨克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30多名文艺爱好者正在赶排参加伊金霍洛旗春节晚会的文艺节目《伊旗明天更美好》。趁着排练间隙,记者和72岁高龄的兰进诚老人攀谈起来。他说,这个文艺节目的时长为20分钟,内容包括音乐、快板、民歌独唱、二人台对唱和蒙古民歌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他还即兴为记者表演了一段彩绸舞,两条3米多长的彩绸在他手中宛如游龙,令人大饱眼福。
今年已83岁高龄的兰子俊老人,退休前是伊金霍洛旗党校校长,退休后的20多年来,始终跻身于火热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他感慨地说:“在工作时虽然对文艺有所爱好,但没有时间顾及。原以为退休生活或许会有些落寞,但没想到时间都被文艺爱好占了,还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扎萨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由伊金霍洛旗二人台民族民间艺术协会筹划和组织。据伊金霍洛旗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杨智霞介绍,仅阿拉腾席热镇就有6个这样的协会,为推动协会健康发展,政府每年补助每个协会2万元活动经费,还利用消夏节、春节晚会等组织协会进行比赛,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长开不败的文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