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于立平报道: 盛夏7月,记者来到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内蒙古阿巴嘎草原。
阿巴嘎是蒙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叔叔”的意思。而这位“叔叔”特指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弟别勒古台。显然,阿巴嘎旗与别勒古台有着某种渊源。
阿巴嘎旗别力古台文化园依山而建,是阿巴嘎旗各族人民最为理想的休闲娱乐之所,也是旗委、旗政府造福于民的历史见证,更是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7月1日至7日,阿巴嘎文化月“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歌唱家乡”牧民广场文艺展演在阿巴嘎旗别力古台文化园举行。据阿巴嘎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包文霞介绍,该牧民广场文艺展演已连续举办4年,但冠以“瑙敏阿巴嘎”的名字还是第一次。为打造“瑙敏阿巴嘎”文化品牌,阿巴嘎旗委、旗政府将于7月24日举办“瑙敏阿巴嘎·首届阿尔鼎那达慕”大会,同时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瑙敏阿巴嘎”文化活动。此次牧民广场文艺展演是该文化月的第一场重头戏。
阿巴嘎旗是纯牧业旗,在4万多人口中,蒙古族占55.2%,所以,蒙古族的歌、舞和其他艺术门类在阿巴嘎旗的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次牧民广场文艺展演以苏木镇为单位,7个苏木镇各出一个代表队,每场演出不少于16个节目、参加的牧民不少于30人。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巴嘎潮尔道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为普及、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组委会要求每个苏木镇代表队必须演唱一首长调和一首潮尔道。
每个代表队的演员都是来自最基层的牧民,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年逾花甲的白音毕力格图是参加演出的牧民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演唱具有浓郁阿巴嘎特色的潮尔道,当记者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唱歌时,他用不算流利的汉语诙谐地说:“我活了60多岁,唱了60多年!”而年仅5岁的小女孩阿丽斯所跳的蒙古族舞蹈,传统中流露着现代韵味,童稚中展现着轻灵乖巧,博得台下一阵阵热烈掌声。
草原星空下的露天舞台,成为牧民施展才艺的理想天地,一曲曲或高亢嘹亮、或深沉委婉的牧歌,在洒满月光的草原上、在数以万计的观众心中久久回荡。牧民演,演牧民。这种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得牧民喜爱,7场演出的观众总数达2万,占全旗人口的50%以上。
当年逾七旬的巴达玛老阿妈手拿马扎,踏着落日余晖,步履蹒跚地来到露天广场时,记者和老人家亲切地攀谈起来。老人说,她喜欢热闹,哪里红火哪里就少不了她。她已经看了两场演出,今天是第三场,后面4场也不能落下,她要看一个“全满贯”。
阿巴嘎旗文化馆馆长包玉梅是此次牧民广场文艺展演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她说,参加演出的牧民全都来自牧区,苏木镇负责组织并解决食宿,而服装和道具则基本由牧民自己解决。尽管如此,缘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痴迷,大家也都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在此次展演的几百首曲目中,既有《成吉思汗宝格都乌拉》、《如旭日般升腾》等传统曲目,也有牧民新创作的歌曲,如牧民胡日查巴特尔作词、浩毕斯哈拉图作曲的《牧人的命运》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包文霞介绍,“瑙敏阿巴嘎·首届阿尔鼎那达慕”期间,除举办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竞技项目外,还将举办黑马文化节、策格文化节、潮尔道专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尽情展示阿巴嘎的文化底蕴和风采。活动还将邀请中外嘉宾共同分享阿巴嘎文化盛宴。
上一篇: 2012内蒙古乌海市第十六届广场艺术节已拉开帷幕 |
下一篇: 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圆满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