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鄂尔多斯探索公共文化持续发展机制
发布时间:2012-07-25 09: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7-25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190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鄂尔多斯市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深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模式,深入探索和实践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模式是:创新结构、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走出阵地与流动相结合、公办与民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至家庭文化户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鄂尔多斯根据地区实际,把农牧区家庭文化户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公共文化网络形成市、旗区、乡镇苏木(街道)、村嘎查(社区)、家庭文化户五级文化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
    家庭文化户的发展,是鄂尔多斯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多数离文化站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远,要实现文化所承担的重任,只靠乡镇苏木文化站是不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鄂尔多斯公共文化建设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在广大农牧区大力发展家庭文化户,为偏僻的农牧区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市农牧区达到旗区和市级标准的家庭文化户有1万户,其中市级高标准示范文化户达到480多户。家庭文化户遍布广大农村牧区,使全市公共文化覆盖率发生了显著变化。
    家庭文化户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特点,与经营型文化户有根本区别。鄂尔多斯根据各地出现的家庭文化内容,把家庭文化户划分为娱乐型文化户、知识型文化户、科技型文化户、文艺型文化户、收藏型文化户、养马型文化户等。不少家庭文化户不断增加对文化建设投入,改善家庭文化活动条件。乌审旗牧民其日麦拉图、鄂托克前旗牧民吴金山等,在家里建立了家庭文化室,每年订阅10多种报刊,藏书数千册,备有各种乐器、娱乐器具,编辑牧民小报,推广科技项目,举办专题文化活动,为周围牧民提供无偿文化服务,成为典型的牧民文化户。文化户的活动,包括组织农牧民演唱会、诗歌会、敖包盛会、家庭那达慕、马奶节等,这些文化户成为一支活跃广大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流动文化站”把文化送到农牧民中间
    根据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农牧民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为当时的100多个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车。鄂尔多斯的文化车从一开始的勒勒车逐渐发展为机动车,这些被称之为“流动文化站”的文化车活跃在偏僻的农村牧区,带上文化站的图书、电影、录像、科技资料、小型文艺演出、娱乐器具等巡回在当地村、嘎查和农牧民集中的一些点上,进行文化服务。文化车的活动还创造了“三定一日”(定点、定时、定线,过文化日)的服务制,不断为农牧民的文化活动提供新内容,提供农牧民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车还带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各地举行的“节庆文化日”“农牧民文化日”以及敖包盛会、那达慕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进行文艺辅导、乐器修理、文物鉴赏等工作,使流动文化服务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近几年,乡镇苏木体制改革后,综合文化站数量减少,文化服务点与农牧民的距离拉大,文化阵地活动逐渐与农牧民疏远。牧区有的苏木镇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公共文化覆盖和便利性遇到新问题。为此,鄂尔多斯市于2012年统筹规划、一次性安排资金,统一购置91辆适合本地区的各类文化车,配备给全市所有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艺团队和基层60个文化站,把文化送到离农牧民最近的地方,开创了全市公共文化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新局面。
    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
    鄂尔多斯市为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全市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投入的大幅度增长。一是市政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市政府为民办理的惠民项目,每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预算;二是建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全市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三是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占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以上;四是改革财政投入办法,采取以奖代投、以项目投资的办法资助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这些以制度化形式确定下来的经费投入办法使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情况显著改善。几年来,鄂尔多斯市投入40多亿元,建设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鄂尔多斯图书馆、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民族大剧院等七大文化建筑,全市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全部进入国家规定标准,各旗区建立了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站、文化室和草原书屋,公共文化设施普及率达100%,80%的文化站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使全市文化设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全市公共文化投入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均等投入。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体制、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突出民族地域特点
    鄂尔多斯根据地区实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突出民族地域特点,拓宽了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特点,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率。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演进,使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鄂尔多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无论发展文化设施还是文化活动,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比如,鄂尔多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同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使民俗文化活动覆盖全市农村牧区,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与活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 (作者白霞 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