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全区乌兰牧骑(剧团)蒙汉语优秀小戏小品晚会、天地人和漫瀚调晚会, 6月23日开始演出,7月5日结束,先后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内蒙古人民会堂、内大艺术学院音乐厅与观众见面,共演出12场,观众近两万人。话剧《黑骏马》、二人台现代戏《月照金河套》、舞剧《明安图》、漫瀚剧《敕勒川的女儿》、儿童动漫音乐剧《豆思牛与鬼狐狸之神秘来客》等6台优秀剧目以及小戏、小品、漫瀚调等演出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和好评。各类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入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对于展示艺术创作新成果,推出新人新作,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引领舞台艺术创作繁荣发挥了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第一,参演剧(节)目艺术门类更加多样化。既有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动漫音乐剧,还有二人台、漫瀚剧等地方剧种。其中,音乐剧和儿童动漫音乐剧是首次在草原文化节演出。
第二,艺术题材丰富多彩。展演剧目和专场演出节目都是立足草原文化,荟萃了民族的、地方的文化艺术精粹,经过提炼升华创作出来的,既有民族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像《阿拉善传奇》、《明安图》、《敕勒川的女儿》等,或采撷多彩现实生活,或展示鲜活的民俗民风、风土人情,或以历史人物为主,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传说。
第三,参演主体涵盖了全区各级各类、不同体制的文艺院团。这次展演活动既有区直院团,也有盟市院团,还有旗县乌兰牧骑。既有国有院团,也有民营内蒙古草原豆思艺术团,这也是首创,有利于示范引导创作投入的多元化。
第四,作品“接地气”, 好看耐看。二人台现代戏《月照金河套》、“天地人和漫瀚调”专场演出、蒙汉语小戏小品等都是立足于厚重的民族文化,取材于农村牧区现实生活,反映新人新事,倡导新观念、新风尚,具有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活泼幽默,为观众喜闻乐见。
第五,展演作品大多由民族的、本土的编创力量完成。例如《月照金河套》、《明安图》、三台专场演出的节目等都是由内蒙古自治区编剧创作完成的,对培养民族的、本土的编创人才,提升原创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六,观众上座率较高,社会反响较好。由于组织得力,宣传到位,各场(剧)节目演出观众上座率都在90%以上,有的还一票难求,特别是大部分演出通过免费赠票,使更多喜爱艺术的普通群众,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演出。
上一篇: 内蒙古赤峰市公益演出实现常态化 |
下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