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先辈传下来的歌,在民俗文化中,民歌是点燃情感的火,它诉说着人间烟火,编织着民族的精神脉络。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幕,全国65支队伍近400人参与展演,节目涵盖4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广泛传唱的经典民歌,也有创新改编的特色曲目,生动展现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保护成果。
民歌荟萃 点亮草原
悠扬的歌声,流淌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诗意画卷里,诉说着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浪漫与深情。
长调的悠远深邃、花儿的嘹亮高亢、江河号子的穿云裂浪……本次民歌节汇聚华夏大地天籁之音。从经典传唱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到创新演绎的侗族大歌《侗家歌唱新时代》、蒙古族民歌《春天》;从饱含地域风情的左权开花调、汕尾渔歌、木洞山歌、兴安岭森林号子,到韵味独特的子位吹歌、复州双管乐、伽倻琴艺术,丰富多元的声乐与器乐展演,生动呈现了传统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蓬勃生机。更令人动容的是,舞台上既有85岁高龄的非遗传承人,也有年仅9岁的民歌新苗,同台放歌的场景,生动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歌声之外,文化体验同样精彩纷呈。漫步“丝绸之路集市”,非遗精品琳琅满目;步入蒙古包,感受游牧生活的智慧;换上绚丽的蒙古族服饰,留下穿越时空的影像……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非遗集市、“民乐中国”AI互动等活动,通过搭建蒙古包、陈设各类非遗产品、推出民俗服饰换装体验,让广大游客体验草原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当交响乐遇上传统民歌,会迸发怎样的火花?7月5日,与民歌节同期举办的《草原之夜》交响音乐会,在敕勒川草原深情奏响。这场音乐会匠心独具,创新性地将蒙古族马头琴的苍凉、长调的悠远等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交响乐的宏大叙事完美交融。
交融共奏 拉近心灵
从彩云之南的云南,到巴渝大地的重庆,再到钟灵毓秀的江西,中国原生民歌节的举办,让各地的民歌传承人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到原生民歌的独特魅力。
在昭君博物院,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那日苏表演了《诺恩吉雅》节目,给游客带来别样的音乐体验。古朴典雅的旋律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展现出了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成为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那日苏介绍,这首歌同样讲述着姑娘远嫁的故事,在相似的叙事中,不同民族的情感悄然共鸣。
民歌节以歌声为纽带,用音乐跨越地域阻隔,精心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璀璨舞台。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民歌节了,草原的壮阔与豪情,总能激发我们新的创作灵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宁打鼓歌的传承人、来自江西的周俐君带来了新创编的作品《敲起来》,“这次我们特意进行了改编,融合了多元音乐元素,希望在旋律的交融中展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将民歌的魅力传递得更远。本次民歌节精心打造展演专属歌单,精准推送给喜爱传统音乐的网友,在云端掀起爱民歌、学民歌、唱民歌的热潮。“民乐中国”数字融媒体平台积极征集、扶持优质内容创作,以科技解锁音乐新体验,游客戴上耳机即可沉浸式探索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开发民族乐器元素的AI模型,鼓励大众运用数字技术参与创作,让古老民歌奏响时代新声,实现更广泛的传承与共享。
民歌的保护传承要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现代社会扎根新土壤、焕发新活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说:“我们的歌手应该到民歌原生地去汲取营养,观察原声的生存样态,如此才能在传承道路上走得更远,将原生民歌发扬光大。”
踏歌而行 情满旅途
民歌节期间,一场场融合了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在内蒙古大地上火热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展演队伍与内蒙古本地的乌兰牧骑携手,组成多支文艺小分队,深入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的广场、校园、牧区、景区和街区,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献上了6场集中展演和8场走基层惠民演出。
“再来一首”“太精彩了”“这些衣服真好看”……精彩的器乐演奏刚一结束,现场便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由衷的赞叹。在呼和浩特市的西乌素图村,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队员与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歌手走进回·空间艺术中心,为村民们带来了最原生态的表演。许多村民放下手头的农活,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沉醉于这“来自人民的歌声”之中。
近年来,回·空间艺术中心以艺术激发乡村活力,打造了多个景观节点与文化空间,盘活了闲置民居,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演出要多办,让更多游客来我们这儿!”85岁的村民艾吉玛高兴地说,自从村里发展旅游,大家的收入明显改善,“几乎家家户户开起了民宿。”
在伊利健康谷,传统民歌与现代工业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来自宁夏的表演者以一曲《幸福花儿满南华》,深情唱出了宁夏人民的美好生活画卷;来自重庆的传承人唱起《木洞山歌》,以其高亢嘹亮的旋律,将观众瞬间带入巴渝大地的壮美山河,让人们沉浸在多元艺术的魅力之中。
游客们追歌而来、踏歌而行,让活动执行导演李紫阳倍感欣慰。“当初创立乌兰牧骑的初衷就是想着无论多远,都要把文艺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所以这次我们坚持深入基层,就是要真正走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把这份情谊和艺术直接送到他们眼前。”
多样的民歌展演不仅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更在歌声与旋律中增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交融。呼和浩特市市民王先生深有感触:“这几年,我们内蒙古的艺术氛围真是越来越浓了。社区经常组织线上直播演唱、民歌传唱这些活动,给生活添了不少色彩。这个夏天,特别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我们这儿做客,感受草原的热情。”(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