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十一五”期间,随着青海省振兴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青海文化产业初成体系,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品牌。“青海发展文化产业正式起步于2003年,起步虽晚,但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且拥有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传统手工艺等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谈及青海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如是介绍。
近10年来,青海省积极探索发展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新方法、新模式,因地制宜,大胆实践,重视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旅游精品剧目的生产、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和文化“走出去”工程,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重点推进,艺术品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青海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2个、示范户8个,青海省三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4人,二级以上民间工艺师87人。
另外,在12月9日举行的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授牌活动上,青海工艺美术厂有限责任公司和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至此,青海已有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挂牌单位。
这些成就背后,是青海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的一系列努力。针对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青海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如青海省金融办专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青海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另一方面,2007年青海省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来,先后投入扶持资金近5000万元,对青海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如对《秘境青海》、《雪白的鸽子》等文化旅游剧目的创作演出以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重点扶持,对全省热贡艺术、堆绣、石雕等示范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从源头上有力地支持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加快了青海文化产业多业态、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产业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民族歌舞、热贡艺术、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等赴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宣传了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升了青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同时,每年组织文化单位参加西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一系列大型展会活动,连续举办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推动文化资源与资本、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路,曹萍表示,一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更有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只要西部省区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不断取得突破,就能够开辟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二是越发展文化产业,就越感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和紧迫。文化产业根植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实践表明,只有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厚土壤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文化产业之果。
展望“十二五”,青海省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曹萍表示:“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青海将以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引领,着力建设七大民族文化产业群,即以藏羊集团和伊佳为龙头的民族服饰产业基地;以黄南热贡艺术为龙头的唐卡产业基地;以互助、循化、贵南县为龙头的民族刺绣产业基地;以格尔木为龙头的昆仑玉产业基地;以西宁新之奇工艺装饰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现代工艺礼品产业基地;以湟源、湟中、大通为龙头的皮绣、农民画、皮影基地;以西宁、平安、贵德为龙头的奇石产业基地。”
上一篇: 产值7年增长7倍 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奇葩独秀 |
下一篇: 青海省民族语动漫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