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加快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牧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立省级分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43个,单机卫星服务点38个,乡、村级基层服务点4310个,投入资金8400余万元,初步形成以电子阅览室、数据加工室、中心机房等为支撑的共享工程运行体系。同时,“三江源文化资源数据库”已拍摄电视专题片40部,包括青海旅游景点10部、非物质文化遗产30部,编撰图书3册共100万字;藏语资源译制已完成专题讲座和农业片36部。
县级“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青海省建设3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馆建筑面积不低于180平方米,已落实项目资金14936万元,在34个县市的330个乡镇实施,今年10月可完成建设任务。同时,省财政投入资金1015万元,为全省31个州、市群艺馆以及县文化馆购置设备,改善办馆条件。
“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使基层文化阵地不断扩大和巩固,农村的戏台更加红火,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工程实施4年来,投入资金4350万元,为45个县、区、行委的1454个村文化活动室每室配备图书1000册(为藏族群众聚居村专门配备藏文图书)、书架5个、影视光碟100盘、文体棋牌1套;为623个民间戏曲歌舞剧团、皮影社、曲艺队每团配备演出服装、乐器、音响等演出设备3万元。这样,全省各地的各类农牧民业余剧团、歌舞队基本得到扶持,演出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工程探索出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增收的新路子。2004年至2010年,青海省投入资金355.8万元,开展了全省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160多期,培训学员达8000余人,内容包括剪纸、刺绣、堆绣、农民画、热贡艺术、民间曲艺、民族歌舞、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演出经纪人、农牧区业余剧团、农家园经营等内容。通过专家授课、当地民间艺人辅导、学员亲自实践、赴省外学习观摩等方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提高技艺,学念致富经,当好带头人。
农(牧)家书屋和送书下乡工程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截至目前,已建成1850家书屋,今年还将再建1757家,工程覆盖率达86.5%。送书下乡工程实施6年来,为各州、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及部分乡镇、村图书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配发了价值350多万元的31万册农牧区适用新书,读者到馆率、新书借阅率明显上升。加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配发的60多万册养殖、种植、科普、文化艺术等农牧区适用图书,引导广大农牧民读书、用书、学科技,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基础设施、名录体系建设和传承人认定与保护,非遗普查全面完成,建立了省、市、县保护名录。全省有5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标志着由热贡艺术、同仁古城、热贡六月会、於菟以及藏戏等文化形态构成的热贡文化进入了整体性保护的轨道。
同时,积极组织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省内国家珍贵古籍总数已达55部;全省命名挂牌“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43个;有农牧民自办业余剧团150多家;29个县、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一篇: “青海文化周”在台湾举办 |
下一篇: 青海省领导调研省直艺术院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