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从青海省格尔木市沿着青藏公路一直向昆仑山进发,过了纳赤台,海拔6178米、终年积雪的玉珠峰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如何一番景象?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玉珠峰脚下的昆仑山矿泉水有限公司,这里有300多名员工。在他们的生活区,记者看到,宿舍里除了水电暖气,还接入了供氧的管道,每个房间里都有4条网线。在活动区域,公司还设置了网吧、图书室、台球室、卡拉OK厅等,而这些与食宿一样,都是免费的。
文化事业是民生事业
这个企业是格尔木“具体而微”的文化建设的一个例子。格尔木是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和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它的辖区虽然有近12万平方公里,但市区只有3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万。格尔木城市周边方圆几百里内几乎都是戈壁,相对封闭的环境让这里的文化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在郭勒木德镇文化站,几个妇女在电脑前聊得很开心。记者上前一看,屏幕上是一道道看起来很诱人的美味佳肴,原来她们正在浏览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发现喜欢的菜谱就不免一起讨论。她们说,家里的男人都在城里打工,每天孩子上学后,她们闲着没事经常会来文化站转转。在镇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总有不同的团体在扎堆活动。格尔木有着漫长的冬季,在无法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时候,农牧民就需要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郭勒木德镇居民由8个民族组成,能歌善舞的天性让各个村庄的农牧民们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在这里可以看到蒙古族安代舞,也可以听到青海花儿。
在移民新村——长江源村,环绕中心广场的除了学校、卫生所,还有2010年新建的镇文化站。据了解,刚刚迁移到这里的时候,由于语言障碍以及对城镇生活的不适应,离开了牧场的牧民一时无所适从,后续生活成了突出问题。文化站协助镇政府及村委会开办了培训班,请来老师教授藏族特色手工艺的制作方法,还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进行各种宣讲和培训,开阔村民的视野。如今,这里已有很多年轻人走出去工作,而那些从事民族手工技艺的村民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担负着400公里外高山上的牧业村的文化指导工作,包括建设村文化室、组建岗尖梅朵艺术团、提供流动文化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时,还受益于格尔木市制定的城市对农村文化援助制度,得到了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帮助,而村企共建、企居共建正是格尔木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共建成为最好的选择
在格尔木市建安社区有一个文化驿站,这里原是天阳工贸公司的办公地点。开始他们把二楼作为从矿上回来的职工休整娱乐的地方,后来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投入100多万元添置设备,与街道一起建起了文化驿站。
格尔木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在西部并不少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不只是对政府的支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当地政府囿于财力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文化建设时,借助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比如,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中,青海省只有两家文化馆进入了一级馆行列,其中就包括格尔木市文化馆,不过如果仅从面积来看,其4000多平方米的馆舍面积显然无法与石化基地职工活动中心的1万多平方米相比。
格尔木市政府曾对全市的文化资源做过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将石油、铁路、盐业等系统和一些驻格单位的20余处文化设施经过升级改造,向社会开放。就在前不久,盐湖集团还决定将一处影剧院及其周边设施无偿交给政府。
有了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参与,格尔木的社区文化显现出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并呈现特色化的趋势。比如石油社区依托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形成了“五格五员”(5个网格、5名兼职文化管理员)的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网络体系;建兴巷社区与市移动通信公司结成共建对子打造无线社区,建立社区居民手机号码台账,建设移动信息发布平台。
提升提速提质的时代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格尔木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起其他的公共服务领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比如格尔木市已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农牧民可以免费体检。反观公共文化建设,虽然文化事业费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10年3100多万元,2011年47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超过7000万元,从人均的角度看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总量上看显然还很不够。其乡镇文化站面积还比较小,文化馆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配置还不完善,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多还处于自发的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更是让格尔木的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表示,在去年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成为青海的首选城市。正是因为格尔木有着许多西部城市共同的特点和弱点,如果它的创建工作成功了,无疑会带动整个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也会给其他的西部省份提供可以参考的案例。
对于目前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格尔木市市长王林虎表示,资源总有开发穷尽的一天,文化却可以传之久远。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年轻城市,要有培育城市文化的意识,而文化的培育比开发资源要难得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努力。格尔木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王伟华认为,格尔木市的公共文化建设目前迫切需要提升、提速、提质,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格尔木市准备在“十二五”期间筹集资金16亿元,分期规划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百姓活动中心等29个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其中2012年将投资3.3亿元,重点实施格尔木民族文化中心(一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场馆的升级改造等7个公共文化项目。
上一篇: 青海西宁充分发掘优势发展文化旅游 |
下一篇: 青海强调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