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提高唐卡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唐卡艺术的可持续传承发展,7月14日,由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传承人群培训班在青海民族大学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学员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在非遗的丰富门类中,传统工艺是群众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门类。目前,很大一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上缺少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为改变这种现状,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旨在借助高校学术积累和师资力量对非遗传承人群开展大规模培训,提高传承人群的学习能力、传承水平,进而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扩大中国传统工艺品市场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促进传统工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
根据文化部的部署要求,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积极申报项目,针对全省唐卡民间艺人分布广、数量庞大、民族众多,且唐卡艺人不愿系统学习唐卡传统文化、文化素养不高、现代美术基础知识缺失的实际,提出了依托青海民族大学的学术积累和师资力量开展唐卡传承人群培训工作的方案,并获批准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工作。培训班按照“强基础、拓眼界”的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互动交流、实际操作、作品点评、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基础培训、案例教学,重点对学员进行唐卡传统文化、唐卡艺术鉴赏、唐卡不同流派介绍、现代美术技法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学员们还将赴塔尔寺、瞿昙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感悟和学习塔尔寺艺术三绝、瞿昙寺壁画和彩绘长卷的艺术魅力。通过培训补唐卡传承人群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帮助唐卡传承人群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并学会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
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来自黄南、玉树、果洛、海南、海西、海东、西宁等地,均为代表性传承人徒弟及掌握一定唐卡技能的中青年民间艺人。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谷晓恒出席开办仪式并分别讲话。(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