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自2011年起,按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大品牌、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大平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大提升”的思路,以遍布城乡的600多个文化广场为活动场地,以市、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为依托,以城乡群众参与为主体,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节性活动主题,由下至上,在全市持续深入组织开展了“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1月30日,“成都文化四季风”四季系列主题活动共在市、县一级组织开展了100余场大型集中示范性活动、1万余场广场小型文化活动,累计吸引300余万人次直接参与。
广场民俗表演、音乐鉴赏、合唱比赛、舞蹈竞技成为成都城乡群众广泛参与的经常性活动,全市形成“社区天天有活动,街道周周有集会,区县月月有赛事,城市季季有晚会,全市年年有节庆”的局面。
贯穿全年 持续四季
“成都文化四季风”活动包括4个季节性主题活动:
“民俗闹春”活动根据新春佳节、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特点,依托成都当地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各级各类民俗文化和节会活动,民俗进城、艺术下乡、城乡互动、广泛参与,全力营造欢乐吉祥、幸福和谐的社会氛围,主要活动包括“成都大庙会”等民俗文化节会、“送文化下乡、请民俗进城”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花会活动。
“音乐消夏”活动根据成都夏季白天气候闷热、夜间相对凉爽的季节特点,以音乐文化为主题,结合城乡夏季休闲和消费的特点,有组织、引导性地开展各种各类音乐消夏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欣赏音乐中感受生活之美,提高文化品位,主要活动包括大型主题音乐会、群众广场音乐会、高雅音乐会。
“欢歌庆秋”活动根据秋高气爽、田园丰收的季节特点,以城乡互动、全民参与的歌咏活动为载体,举行各级各类唱田园、庆丰收、迎国庆、贺中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歌咏比赛,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的歌咏比赛,使全市人民唱出激情、唱出自豪、唱出团结、唱出干劲,主要活动包括“歌唱成都”歌曲征集活动、全市性“欢歌庆秋”群众歌咏比赛、“家在天府”歌曲演唱活动。
“劲舞暖冬”活动根据成都冬季适宜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特点,组织开展“百万民众,劲舞蓉城”活动,激发城乡活力,实现文化暖冬,主要活动包括普及性舞蹈活动、群众广场舞比赛、专业化舞蹈演出活动。
自下而上 覆盖城乡
每季活动开展之前,成都市文化局和各区(市)县文化局都会通过各级媒体,以通知或公告形式告知群众“成都文化四季风”当季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情况,明确活动具体时间、地点及相关培训内容安排,方便群众自行选择参与。成都市举行的各类比赛活动,参赛队伍必须是从基层单位(村和社区、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等)开始选拔,自下而上,层层开展,层层选拔推荐,获胜方能代表本地参加区(市)县的比赛。层层开展、层层推荐,确保了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群众主体 百姓舞台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城乡群众成为“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鉴赏者。“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不设门槛,不限年龄、职业、性别,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院校及广大群众均可报名参加。
全市“两馆一站一室”实行上下联合互动,充分利用文化馆、文化站舞蹈教室和各级文化广场,重点在区(市)县政府、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广场,在8小时外和双休日时段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免费对群众开放。把每一个基层文化设施和每一个文化广场变成一个宣传站、一个报名点、一个群众舞台。
哪里有市民,哪里就有“四季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闻到“四季风”的味道。
群众文化 专业水准
为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注重将群众性和专业性紧密结合,努力使群众艺术辅导培训专业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规范化、群众节目表演艺术化。
群众艺术辅导培训专业化。在成都市文化馆设立“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在各区(市)县文化馆成立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分校,在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培训点,组织专业师资面向市民开展多专业全免费培训。在今年的“劲舞暖冬”活动中,成都市文化馆新创作编排两套“成都风”系列广场舞,经过集中培训在全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推广。乡镇(街道)、村(社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各类文化协会的作用,积极将辖区文化名人、专业文化人士发展为本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围绕“四季风”主题开展专业性普及培训活动,使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专业性有了新的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规范化。沿袭举办3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做法,按照品牌化打造的要求,强化“成都文化四季风”每季活动总体策划、实施细案制定、大型活动预先推演等工作环节;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坚持专业评委和群众代表共同评审,现场打分亮分评奖,确保了各类赛事活动客观、公开、公正、公平、安全、有序。
群众节目表演艺术化。从四季风活动开展情况看,群众表演节目艺术水准正向专业水准靠拢,尤其是在全市性比赛活动中更为明显。在2011年成都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暨“成都文化四季风·欢歌庆秋”大型群众歌咏比赛活动中,各行各业参加预赛、决赛的团队,呈现出了队伍整齐、服装统一、编排科学、演唱专业的特点,各参赛队伍分部合唱与舞台表演动静结合,伴奏舞美与演唱曲目融为一体,集艺术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打破了集体合唱的传统概念,得到了来自中国声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的专业人士以及现场观众的好评。
上一篇: 四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迈上健康发展快走道 |
下一篇: 成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