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四川省文化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四川省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乘势而为、真抓实干,四川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迈上健康发展快走道。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民族文化设施。近两年来,四川加大了对藏区公共文化的投入,共投入资金13237万元。其中:维修改造文化馆、图书馆34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27个,并配置专用设备,为19个县级支中心配置专用设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1624万元。省文物局积极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汇报,争取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文物抢救保护资金840万元的支持,成为全省支持民族地区和藏区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服务功能提档升级。在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四川省32个县(市)、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为全国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共有8个,占全省25.6%。独具特色的会理歌舞、羌族文化、康定情歌、巴塘弦子、色达藏戏等民间艺术走出乡村,走向全国,登上国际大舞台,成为地域特有的文化标志。今年,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四川共有147个文化馆(其中一级馆35个,二级馆60个,三级馆52个)通过文化部评估验收,上等级数量居全国首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有23个文化馆通过评估定级。其中:一级馆2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15个,比上次评估定级增了18个,增长幅度为360%。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角逐全国重大赛事,捷报频传。四川省文化厅组织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中国(成都)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甘孜州巴塘县15名藏族选手“巴塘弦子”赴江苏常熟参加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演;组织少数民族选手参加文化部非遗司主办的“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甘孜州央金卓玛获大赛一等奖;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决赛中,四川省共有8件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入选,其中西南民族大学群舞《珞惹·月》获奖;推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节目参加“四川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节”,共评出16个金奖、32个银奖、64个铜奖。少数民族优秀节目占参赛剧(节目)48%。
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民族文艺事业发展。2011年,四川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59个县,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947场(次),观众达160万余人。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等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感恩援建”慰问及各种歌咏活动80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过120万人次。在促进民族地区文艺事业发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创新剧目。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剧目的打造和创演,支持甘孜州、阿坝州各30万元,扶持阿坝州打造大型歌舞《汶川奇迹》,甘孜州打造大型歌舞《高原风》;支持凉山州10万元用于打造《燃情大凉山》。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藏戏团下乡演出,其中阿坝州20万,甘孜州20万,凉山州木里县10万。全年每团平均下乡演出9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
五是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提高艺术水平。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为依托,于2009年实施藏区“9+3”学生免费职业教育,开设了中职唐卡专业。组织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藏区“9+3”学生举行汇演。注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采取有针对性地培养少数民族编导,担纲省内重要文艺晚会的导演,为优秀人才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一大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编导演优秀人才脱颖而出。“9+3“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对维护藏区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为也为四川省民族文化队伍储备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上一篇: 四川举办首届少数民族非遗摄影展 |
下一篇: 成都持续深入组织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