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成都图书馆让公众乐享免费文化大餐
发布时间:2012-08-29 14: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8-29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成都图书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这是包括四川省成都图书馆在内的成都全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的缩影。成都图书馆馆长胡建强表示,实行免费开放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提升显著。
    读者量和使用率大幅增长
    据了解,成都图书馆推出的全免费服务包括取消书刊外借的年服务费及卡费,读者只需交纳100元或500元的押金,即可办理图书借阅卡,免费使用图书馆所有的纸本资源及高达40TB的数字图书资源。不仅如此,书刊外借、自修学习、听讲座、看展览等图书馆内的活动,也在免费服务的范围之内。免费服务的及时推出,使成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大幅提升,年度进馆读者从2008年的108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122万人次;借阅册次从2008年的140万册次,上升至2011年的220万册次;数字资源访问量从2008年的50万人次,上升至2011年的100万人次,增长了1倍。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服务,读者量和使用率也大幅增长,充分说明图书馆免费服务得到了群众的欢迎,真正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
    催生服务新品牌
    胡建强认为,免费开放实际上是对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图书馆也在免费开放工作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免费开放以后,成都图书馆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市民有口皆碑的地方性文化品牌:一是周末公益讲座——锦城讲堂;二是阳光读书系列活动,包括阳光课堂(主要针对未成年读者)和阳光读友会(主要针对成年读者)。其中,锦城讲堂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连续举办600余期,发展为包含“金沙讲坛”“政务讲坛”“院士讲坛”“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坛”“成都市民道德讲堂”等10余个系列的知名讲座品牌,到场听众超过25万人次,通过电视录播或网络收看讲座的听众超过千万人次;未成年人“阳光课堂”,被成都市政府列入为未成年人办实事的“民生工程”项目,已开办逾500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免费为未成年读者开办阅读、励志、音乐欣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的小读者和家长达20万人次。
    家门口轻松阅读
    在成都这样一个大型城市,如果所辖范围内只有为数很少的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那对于大部分居住较偏远的居民来说,空间距离就成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主要障碍。尽管城市公共图书馆可提供的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但由于城市范围的扩大,市民出行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增加,这在时间、精力上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大批读者。为此,成都图书馆在做好馆内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将服务的范围延伸到社区、机关、学校、农村、部队和一些特殊的单位,在馆外建立图书流通点和分馆。
    截止到2011年底,成都图书馆共建成分馆(流通点)68个,使市民走出家门口就能方便地找到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借书等基本服务外,图书馆分馆(流通点)还在人流密集的街区设立了咨询服务点,现场为读者办理图书证和为市民免费解答问题,如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查询等,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成都图书馆一直坚持公益性服务理念,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零门槛使用”的原则,所有数字图书资源均免费远程向读者开放。不仅如此,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展,成都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也将数字图书馆资源覆盖到了成都市2251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基层文化站(室)。据悉,2011年成都数字图书馆的借阅总量为150万篇(册),约为该馆同期实体图书馆服务效益的2/3。
    此外,今年初,成都图书馆还拓宽服务渠道,与成都市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展开合作,建成了“成都市党员教育数字图书馆”第一期平台。
    胡建强透露,成都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在完成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工作的同时,将进行成都市“通借通还”和成都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云平台的建设,使整个成都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达到“资金使用更合理、资源建设不重复、全市读者高共享”的服务效能。 (川文,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