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成都推行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
发布时间:2012-12-26 10: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12-26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梁娜 王雪娟报道:村里和社区的文化活动搞得怎么样,凭年底报上来的几页总结如何进行有效考核……这一问题曾经让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文广局文化科科长刘伟很苦恼,因为该县有200多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如果安排专人去跑,每天去一个地方,需要半年多时间才能跑个遍,监督管理则可能因流于形式难以实施。

  日前,郫县推出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国内首家专门用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数字化平台,社区文化活动是否通过审批、进展如何等内容都可在网上一览无余,全县所有文化站的工作变得直观透明。

  经过工作人员的简单指导,来自郫县三道堰镇古堰社区的刘雪华,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在文化站的电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广场舞学习视频资料。“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刘雪华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她也想在电脑上搜索舞蹈视频,但因为不懂电脑操作技术,每次查找起来都比较困难。“现在只需要在桌面上轻轻一点,我需要的视频就能找到。”刘雪华说。原来,三道堰文化站电脑里安装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使用时只需点击电脑桌面上的“文化资源”窗口,就能显示郫县文化局自建和超链接的资源内容。

  “在办公室里就能监管全县所有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的活动开展及馆室开放等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人力、物力。”刘伟表示,文化科4名工作人员要对全县14个镇综合文化站、20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亲力亲为去监管很不现实,工作难度不言而喻。“虽然工作便捷了,但是这套系统却让我们以及全县所有文化站的工作内容透明化了,我们的压力也加大了。”刘伟说。

  据了解,郫县文广局根据辖区特点,通过专门量身定制的这套系统,首次将文广局的相关工作完全展示在全县人民面前。“对每个文化站的考核情况在系统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对于群众反馈的信息和提出的要求,我们的答复情况也必须明明白白。”刘伟说,“除了文化科的工作受到监督,每个文化站之间还能相互监督。”

  “小投入,办大事” 就是推行数字化管理最大的好处,设施是现成的,软件开发的成本也不高。据郫县文广局局长陈慧介绍,目前该县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已经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数字联动的管理结构,主要包含市民学习、民生服务、资源共享、监督考核及信息互动等六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

  “郫县这一数字化管理软件还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著作专利权。”成都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由成都市文化局牵头,在全市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即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并初显成效。成都市文化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未来2年至3年内,研发建立并不断完善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在“十二五”末建成覆盖全市“两馆一站一室”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能力。

  12月10日,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评选活动中,成都市龙泉驿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成都唯一胜出的区级电子阅览室。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看到,一楼的开放借阅室里,不少读者正在安静地埋头阅读。记者在借阅登记处亲自体验了这一示范点的服务:借阅一本《红楼梦》,从登记填表到信息核对,不到5分钟就拿到了工作人员为记者办理的“一卡通”。

  “‘一卡通’可在龙泉驿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图书馆使用,实现了通借通还。”龙泉驿区图书馆馆长陈少红介绍,早在2009年,龙泉驿区图书馆就建立了区域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管理系统,读者还能享受到网上或电话预约借阅等服务。目前这套系统已在龙泉驿区12个街道(乡镇)、134个村(社区)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了区、镇、村和社区全覆盖。

  “读者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相关服务。”陈少红对龙泉驿区图书馆开通的“移动图书馆”津津乐道,5万多本中文电子图书和8000多万篇报纸文章可供移动终端用户阅读,还有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