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 通讯员何红英报道: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在四川成都武侯祠落幕的2013(第十届)成都大庙会,以130万人次再度刷新参观人数纪录,门票加场地经营收入高达上千万元。10年间,成都大庙会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全国知名庙会。作为成都人气最旺的春节文化品牌,传统民俗如何结合现代媒介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活动如何实现产业与事业的平衡?
着眼百姓 产业事业双驱动
“在成都过年,一定要去逛庙会。”成都大庙会,这个连续举办了10年的春节民俗活动,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其品牌形成的过程,为传统庙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
逛庙会曾是各地老百姓的节庆民俗,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传统庙会似乎被边缘化,逐渐淡出百姓生活。曾几何时,部分成都人过年已经没有逛庙会的习惯和概念。
2004年,成都大庙会由成都市文化局恢复举办,第二年,移居武侯祠举办。一个老传统、新概念的民俗活动,需要从策划、定位到宣传、实施,都要明确和贯穿文化主线,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武侯祠正是围绕三国品牌来做文章,不仅充分展示了三国文化,新民俗也在传统民俗中诞生。“过成都年必逛成都大庙会”成为成都人的新民俗,其品牌定位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在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观的同时,武侯祠博物馆也实现了营收红利,收入从百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经过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成都大庙会的规模、档次和影响力都在逐年增加,并跻身国内知名传统春节庙会之列。
依托三国 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依托三国文化的底蕴,凭借对文化核心的深入发掘,成都大庙会开始从单纯的民俗文化庙会进一步转型为具有特色主题的文化庙会。
成都大庙会在武侯祠举办以来,三国文化逐渐渗透到大庙会的各个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不断的扩展,如三国主题祭祀活动、三国英雄主题日、三国文化展览等。
“深入挖掘武侯祠的三国文化内涵,将其与大庙会有机结合,这样成都大庙会才能在武侯祠真正扎根,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大庙会组织方负责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这样解读大庙会成功的秘诀。
值得一提的是,2013成都大庙会跟往届庙会相比,加大了文化艺术展览的设计与陈列,文化味儿更浓了。如,庙会期间开展的“成都百年老照片展”“传统民俗文化展”等展览,以及各种文化讲座,都成为吸引市民游客的庙会新亮点。
传承创新 民俗文化焕发新生机
统计显示,成都大庙会举办10年来,累计参观人次逾千万。
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机,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谢辉告诉记者,一方面,大庙会花大力气精心做好“游喜神方”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让祭祀活动成为逛庙会的期待;另一方面,注重将动漫、3D全息、灯光等现代科技元素与三国传统文化的嫁接,做出自己的特色。
文化创新是武侯祠举办成都大庙会的重要着力点。成都大庙会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用好的创意、新的元素来吸引游客参与,做大“庙会蛋糕”。每一年的大庙会邀请和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民俗展演,如,2011年的少林功夫表演、2012年的台湾“电音三太子”民俗表演等。
成都大庙会还注重加强与国外民间民俗文化团体的合作与交流,从2007年至今,先后有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巴西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化团体带来精彩的表演。他们不仅带来了自身的异域文化展演,也将成都大庙会的盛况与影响带到世界各地。
紧扣时代脉搏是成都大庙会成功的又一秘诀。通过精心设计,在微博和微信上,成都大庙会已经成为热门词汇,许多年轻网友纷纷把自己逛庙会的视频、感受、点评分享给亲朋好友,不仅拓展了庙会的互动空间,也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大批粉丝,传统大庙会通过新型媒体传播更远。
上一篇: 藏戏首次入围第26届梅花奖大赛 |
下一篇: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银潮村:农民歌舞团唱红大西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