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家门口”的艺术节
发布时间:2025-10-15 11: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0-15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在即,多部大戏正接续上演,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惠民活动也如期开展。此次活动把精彩的参评剧目送到成都市民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优质艺术作品。

  10月13日,怡人的秋日下午,贵州京剧院带着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区。

  刚走进社区,记者就被现场的热闹劲儿吸引。惠民演出时,演员们一点也不含糊。“虽是提前热场,也要把好的状态呈现给大家。”饰演蒋信的青年演员李俊博说,能在正式参评前把戏里的故事和温度带给基层观众,对每一位演员来说都是特别珍贵的机会。

  “大家对王阳明并不陌生,对‘知行合一’可能也很熟悉,但是知道这个哲学命题是在贵州荒山里‘悟’出来的吗?”演出一开场,李俊博的话就勾起了大家的兴趣。他向记者介绍,为了演“活”这个故事,从1995年到2022年,贵州京剧院“磨”了近30年,每一段唱腔、每一个台步,都经过了无数次打磨。

  音乐响起,演员们亮出“家底”,带来了《阳明悟道》中的压轴片段《此心光明·看花》。三名演员一起范儿,清亮的唱腔便在室内传开,时而婉转,时而铿锵,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刚才这个唱段要不要得?”李俊博用地道的四川话问道。“要得!”大家笑着齐声回应。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

  趁着这股热乎劲儿,李俊博又讲起这部戏与四川的缘分,听完后台下群众顿觉亲切了不少,仿佛台上的演员不是远道而来,而是常唠家常的“老熟人”。

  为了完成好此次惠民活动,剧团特地简化了戏文里的深奥台词,用邻里之间守信、真诚的相处日常举例,在戏里戏外,把川黔两地共通的“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的道理,唱给也讲给更多人听。

  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王阳明的扮演者詹志凯当场秀起真功夫,一段《智取威虎山》选段唱得字正腔圆。在叫好声中,他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阳明悟道》里的经典念白“心性大道,知行合一”。

  互动时,62岁的街道保洁员李光容跟着哼唱,声音虽小却格外认真。听说有演出,她连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赶来了。这是她第一次现场看京剧,哼唱完还不好意思地与旁边的大妈相视一笑。“以前总觉得京剧离我们远,今天一看,真好听,这个下午太值了。”她说。

  艺术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开演前,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区党委书记冯茂军带着记者在社区周边走了走。这里场地开阔,绿树成荫,常年聚集着热爱文艺的居民。“这次要办高规格的京剧演出,我们在居民群里发通知时,大家都不敢信,连着问‘真的假的’。”冯茂军笑着说,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到基层开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国粹的魅力,把文化的根扎得更牢。

  秋风里的京韵余音未散,10月14日下午,荆腔楚韵又在成都金琴老茶馆拉开帷幕。

  竹靠椅、盖碗茶、亮闪闪的紫铜壶配着咕嘟响的老虎灶——一踏进金琴老茶馆,老成都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这儿不只是成都人歇脚放松的“老据点”,近来更成了网友抢着“打卡”的热门地,国内外游客都奔着来喝茶看戏,热闹得很。

  69岁的“老成都”吕荣,早早就在茶馆里占好了座。“艺术节嘛,我晓得,巴适!”前几天刚看了晋剧惠民演出的他,早就把视频发到了社交平台,收获了很多点赞。

  后台忙着准备的空当,82岁的“铁杆粉丝”张花茹举着手机找到了楚剧青年团负责人王道茂,亮出自己买的《田耕牛本传》演出票,这可把这位远道而来的艺术家惊着了,心里满是感动。当天,两位青年演员演了楚剧《打饼·游街》选段。经典的“矮子功”一亮相,台下立马炸开了锅,叫好声、掌声就没断过。

  人群里,83岁的陈嘉珍很激动。作为资深戏迷,她很珍惜每一次看戏的机会。她掏出随身带着的演出照跟身边人分享。别看她退休后才学戏,如今都能登台演《穆桂英挂帅》《白蛇传》了,就算年过八旬,每周两场排练她也几乎没落下过。

  楚剧惠民演出结束后,张花茹有点遗憾地说:“昨晚刚旅游回来,好多演出都错过了。”不过她早有“补救措施”——已经把艺术节从现在到后面的戏曲票,一口气买齐了。“这回啊,一定要过足戏瘾。”她说。(王雪娟)


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惠民活动在金琴老茶馆开演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