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十一五”时期,山东省的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和《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颁布施行为标志,文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博物馆建设蒸蒸日上
山东博物馆新馆工程,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和十一运会配套项目,也是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山之作。
2010年11月16日,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馆作为山东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济南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截至今年2月底,新馆接待观众65万余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8000余人次,突破新馆每天5000人次的设计接待标准。
据统计,山东省现有博物馆185家,比“十五”时期新增21家。35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全省各市和文物重点县(市、区)基本建立了博物馆。各地博物馆推出各类文物展览5000余个,征集文物30103件,保护修复文物7079件。全省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27家,自行免费开放57家。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9466.9万人次,其中免费接待4908.1万人次。
山东省还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旅游推介项目,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宣传、介绍山东的窗口。
文保法规、平台建设获突破
《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的出台前后历时6年,经过数十次修改以及5次会签,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结合工作实际,突出了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委托执法、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等方面,不少规定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中尚属首次。
山东省珍贵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于2010年9月圆满结束。全省调查登记馆藏文物150.2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级文物10626件。与“十五”时期全省文物登记数量相比,馆藏文物总量增加22%,一级文物藏量增加近一倍,馆藏文物总量和一级文物藏量两项数字均居全国前列。
5年来,山东省考古调查里程为3.67万余公里,勘探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12万平方米、墓葬300余座;实施5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启动了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菏泽元代木船遗址等3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累计获评国家年度考古新发现15项。一些考古成果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史,如沂源扁扁洞遗址考古将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由8000年前左右提前到1万年前左右,为国家文明探源工程做出了贡献。
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
为推进大运河申遗工作,山东省先后开展运河资源调查、考古发掘等系列工作,完成《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遴选列入预备名单的大运河山东段遗产共6段河段、61个遗产点。
大遗址保护工程有序展开。全省有6处大遗址纳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齐国故城、两城镇遗址、城子崖遗址、大辛庄遗址、鲁国故城遗址5处完成了立项申请,其中齐国故城、两城镇遗址、鲁国故城遗址3处立项申请已经获批准。泰安大汶口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五片四线一圈”大遗址保护战略框架中,山东省“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大运河山东段、齐长城、沿海明清海防设施等入围,涉及全省各市300多个文物保护项目。
此外,齐长城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自2008年开始,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工作,顺利完成齐长城资源调查,发现鲁国长城、周代遗址等遗迹,获取了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目前正在组织编制《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已启动重点区段的维修、保护工作。
几年来,山东省各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完成保护规划、保护方案110余项。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蓬莱水城、岱庙、“三孔”等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得到科学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名片。
上一篇: 青岛市博物馆推出馆藏书画系列展 |
下一篇: 山东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助推文化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