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山东省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11家单位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至此,山东已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发展。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山东文化体制改革一步一个脚印。
一、理顺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省文化系统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
全省各地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菏泽市建立了多种保障体制,对于改制院团发展、艺术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按人头拨款,大力增加财政支持;烟台市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除大力增加政府对演出的采购数量及演出补贴数额外,还免费给各改制院团配备一个演出剧场及流动舞台车,鼓励改制院团多演出;临沂市进一步改进财政对国有院团改革发展的支持方式,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并建立正常增资机制,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艺术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财政补贴,为院团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承担改革任务的116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其中转企68家,撤销23家,划转25家,核销事业法人91个,核销事业编制4410名,3689人进入转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涉及资产4.9亿元(不含土地和房产),做到了真转真改,可核查、不可逆。转企院团占到全省院团总数的58%,杂技、话剧、歌舞等一般性国有院团全部实现转企改制,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搞活机制,促进演艺事业繁荣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外省经验并结合全省实际,山东省文化厅积极为院团改革发展争取优惠政策,配合省委宣传部起草了《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由省“两办”印发,保障转制院团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待遇有保障、发展可持续,通过改革发展切实增强转制文艺院团的实力和活力。
莱芜梆子是流行于莱芜及周边地区的独有地方剧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名噪一时。之后很长时间,莱芜梆子陷入生存困境,剧团一年只演出20来场戏,面临解散。2007年起,政府将莱芜梆子剧团人员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障金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拨款由2006年的105万元增加至245万元,以后随工资标准的调整逐年增加。剧团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对个人收入实现“三七开”,其中70%为基本工资,剩余30%则与工作绩效、岗位贡献等挂钩,全团上下形成了以实绩定报酬、以贡献论高低的公平竞争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剧团艺术创作演出年年有发展,实现了“一年一台新戏、一年一个台阶”的目标。外有政府扶持,内靠自身改革,莱芜梆子剧团从濒临倒闭逐渐成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样本”。剧团已连续八次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前不久,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又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改革过程中,山东坚持改革为了发展,以发展成效检验改革成果,确保实现改出活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通过改革,全省培育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面向市场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艺术生产力得到明显解放。
三、激发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着力加强载体建设,深入实施大集团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基地,推动国有骨干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全省建成或在建各类园区(基地)近500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3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3个。
资源的有效整合及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使得山东省文化产业各项综合指标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百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全国和山东GDP增幅。2011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16%。今年上半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232亿元,占GDP比重5.11%,同比增长16.8%。文化产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全省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及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地突出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从最初的“孔子故里游”发展到如今已跻身中国十大节庆行列,大大促进了曲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的啤酒文化、海洋文化产业,东营、滨州的黄河文化产业、泰安的泰山文化产业、淄博以齐文化为轴心的文化产业等等,都成为全省的特色文化产业。
四、服务大众,促进文化事业繁荣
山东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分级推进,加大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诞生地,面积2331平方公里,人口24万。去年3月以来,垦利县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着眼解决县以下文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保障、基本服务”等基本问题,面向广大城乡基层,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活动以“组建百支队伍、组织千场演出、开展万人培训”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搭建起了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草根舞台”,有力推动了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提速,使公共文化更好地走进了农村、走近了大众、惠及到了每一名基层群众。目前,全县已成立24个庄户剧团、84个文艺演出队、160个秧歌表演队,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万余人次,组织各类下乡演出400余场,率先在山东省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全县80%以上的村居建起了活动场所,80%以上的村居建立了文艺团队,80%以上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群众满意度达到94%。
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群众共建共享的过程。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实现创新,政府投入也向“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转变。今年年初,在问计于民的基础上,山东省级财政投入1.8亿元,确定了2012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为全省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万场、免费培训1万名基层文艺骨干,为50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等,使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
如今,山东已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3个、158个、121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实现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13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农村文化大院总数达5.6万余个,农家书屋建成6.7万多家,数量居全国之首。(来源:山东省文化厅)
上一篇: 山东城阳:“文化外卖”让百姓更幸福 |
下一篇: 山东省文化援建工作加速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