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艺爱好者们正在流亭街道文化中心演奏乐器。苏锐 摄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罗晨报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卖”一词也越来越被人熟知。加班时忙得没空买饭,叫外卖;晚上饿了不愿出去,叫外卖;周末宅在家里懒得出门,叫外卖……可是,如果吃饱喝足,想在家门口看一场大戏,可不可以叫“外卖”?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文广新局局长吕永翠的答案是:完全可以。
地处山东省青岛市北部的城阳区,是1994年区划后建设的新城区。近些年,城阳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将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2010年,城阳区开始大力实施文化超市惠民工程。
“所谓文化超市,类似于将普通商店的商品换成了文化产品,让群众去挑自己喜欢的。唯一与普通商店不同的是,购买这些商品由政府来买单。”吕永翠说,文化超市惠民工程以文化超市网站为基础,由区、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出资购买公共文化产品进行配送,将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社区,并逐步向学校、企业、部队等地延伸。
记者在这个名为“文化超市 欢乐城阳”的网站上看到,网站首页设置了“文化导购”“产品陈列”“文化套餐”“自主配餐”等诸多板块。广大群众登陆网站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欣赏的文艺节目。比如在“自主配餐”板块,记者想看一场京剧表演,那么,记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将所需的文化节目放入购物车,接下来便可以等待好戏上门了。“网站由专人管理,群众选择的节目经后台登记受理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文化配送。”吕永翠说,群众可以自由选择和搭配单项或者整台文艺节目演出。如果群众不知节目演出内容如何,还可以提前观看网站提供的文艺节目短暂视频展示。
据了解,城阳区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采取区、街道、社区三级互动运行机制。文化服务项目选定之后,社区文化中心确定具体配送时间,由街道文化中心统计后提报城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城阳区文新局根据各街道提报的服务清单,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和调配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服务配送。服务结束后,再由社区文化中心确认,在“文化超市”惠民工程服务反馈单上填写意见或建议,由街道文化中心统一报送区文新局,全面掌握文化服务配送的质量和效果。
记者在网站上看到,根据市民实际文化需求和全区文化资源现状,城阳区还在文化超市网站上编制了文化套餐的总菜单。该套餐中包含综合类、话剧类、戏曲类和培训类四种演出形式,每一类又根据演出时间和内容设置了“子菜单”。如“综合类”分列一小时、两小时等演出目录;话剧类分列成人话剧、儿童话剧目录;戏曲类分列京剧、柳腔、黄梅戏等目录;培训类分列合唱、舞蹈、器乐等培训目录。
为保障文化超市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城阳区成立了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项资金。此外,城阳区还整合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资源,为惠民工程提供阵地保障。目前,投资1.7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百姓乐园已对市民全面开放;2012年民生重点项目、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84亿元的城阳区文体艺术中心也正在抓紧筹备中;全区社区文化中心建成率达100%,其中一类社区文化中心达82%。
一系列惠民新举措的推出,换来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10月29日,记者来到城阳区城阳街道的后田社区文化中心。如果不看中心门口挂的牌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能容纳600人的社区会堂、书刊门类丰富的报刊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今年70岁的李延坤老人是后田社区的一位文艺爱好者,记者来到书刊阅览室时,他正在窗边拿着两张写满钢笔字的纸皱眉头,上前一看才知道,原来李延坤老人正在琢磨一篇以前写的关于重阳节的文章。“你说,是叫‘今又重阳’还是‘岁岁重阳’?”见记者进来,李延坤赶忙让记者帮着出主意。李延坤说,自己自年轻时就喜欢写点小东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社区又有了文化中心,他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过来翻翻书,看看报。而在城阳区流亭街道文化中心的排练室里,20多位街道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夕阳红舞蹈队正在加紧排练舞蹈准备参加喜迎十八大文艺演出。舞蹈队的领队牟忠平老人告诉记者,舞蹈队的队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每周的周一、周二来这里排练,一来锻炼身体,二来图个乐子。
据统计,城阳区两年来共向基层社区配送戏曲、综艺演出等1200场次,电影4000余场,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4万余册,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全区人民参与文化的热情。山东城阳所提供的“文化外卖”,越来越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青睐。
上一篇: 山东多维度培养戏曲人才 |
下一篇: 山东省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