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山东五举措让地方戏曲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8 09:30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7-28

  山东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围绕创作戏曲精品、既出戏又出人这一中心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组织实施山东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等“4+1”工程十艺节之后,为保持文艺创作繁荣势头,2014年山东启动推动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优秀保留剧目、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舞台艺术英才培育,以及支持鼓励山东省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艺术比赛的激励政策,即“4+1工程”。当年,山东共评选首届京剧和地方戏曲保护工程资助剧目10个,首届优秀保留剧目3个,首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大戏8个、小戏4个,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000万元。制定《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资助办法》,从选题创作,到立上舞台加工提高,再到最后演出奖励,艺术创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得政策扶持。对省内主要戏曲剧种在艺术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精品剧节目创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支持。组织开展地方戏经典剧目“音配像”工作,完成山东梆子等剧种的8部优秀传统剧目的音配像。将全省现有24个地方戏剧种全面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65名国家或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1万至2万元补助。积极探索濒危剧种保护新方式,菏泽市戏剧院通过“依团代传”的模式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大弦子戏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大力抓好戏曲剧(节)目精品创作依托“山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等繁荣文艺创作长效机制,推动戏曲精品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吕剧《苦菜花》、吕剧《姊妹易嫁》连续两届入选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山东梆子剧种在多年沉寂后“东山再起”,2014年国庆节前后4台山东梆子优秀剧目晋京演出,受到戏剧界专家和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省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小型戏剧创作活动,纳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台小戏给予15万元资助,今年1月至6月,新创及加工修改小戏17部。 

  三是积极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改组新建山东文化艺术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各级地方戏院团的合作,增设山东梆子、柳子戏、吕剧以及戏曲音乐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戏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利用多种形式推进地方戏曲骨干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先后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艺术高校合作,举办4期“全省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以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修班、地方戏曲青年演员培训班等专业集训,组织开展京剧和地方戏艺术名家收徒活动,举办山东省吕剧艺术节、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知名作曲家地方戏作品音乐会、山东梆子名家交响演唱会等一系列戏曲活动,戏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业务骨干得以脱颖而出。 

  四是加强地方戏理论研究。组建山东艺术研究院,组织数十名地方戏专家和新老艺术家,对山东地方戏生存发展现状、发展流变进程、代表性经典剧目进行大规模、全方位梳理,编写出版《山东地方戏丛书》。组织编写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等众多剧种的专门研究著作、资料文集、代表唱腔结集,不断推出新的地方戏研究成果。 

  五是积极扩展戏曲传播交流。开展与广电和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合作,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设立《每周一台戏》、《戏迷时间》栏目,山东教育电视台设立《看大戏》栏目,宣传平台明显扩大。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政府购买鼓励演出范围,今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买省直院团公益性文化活动,投入400万元用于购买省直院团公益文化进福利院开展送温暖活动,包括400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和支持剧场举办100场含有惠民票的演出。(来源:山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