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文化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文化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行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化扶贫工作。坚持以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为重点,整合资源,科学部署,上下联动,全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截至6月底,山东省确定的7005个省定贫困村,已有4333个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比年初新增1484个(年初4156个村没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61.86%,提前超额完成60%的年度计划任务。
一、加快贫困村文化综合性活动室建设。制定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4号文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协调省财政5年投入4.98亿元,市、县两级投入29亿元,加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力争提前2年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的目标。把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开展全省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摸底调研,会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研究起草了《山东省文化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文化行业扶贫具体任务,到2018年基本实现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上半年,落实2016年省级财政投入彩票公益金9350万元,为1870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每村补助5万元,为7005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配备拉杆音箱,实现了贫困村便携式移动音响全覆盖。截至6月底,全省各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4747.93万元,用于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有力确保了建设进度。
二、创新实施“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积极发挥文化部门优势,聚焦全省7005个省定贫困村,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实施“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1”即编制1张全省文化精准扶贫数字化地图,对全省7005个贫困村标位置、标资源、标需求、标进度,实现点、线、面和动态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推动贫困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文化助力脱贫精准发力;“6”即办好贫困村文化设备购置补助、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补助、基层视障数字阅览室服务站点建设、向贫困村及贫困地区福利机构送演出活动、支持贫困村文化活动建设、为贫困村配备便携式拉杆音响6件实事;“9”即实施公共文化、非遗传承、文化产业、文化惠民、文化人才、乡村儒学、艺术创作、市场服务、国际合作9项扶贫工程。整个行动历时3年,协调省级财政至少投入7.8亿元。目前,“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地图已上线运行,扶贫成效逐步显现。譬如,通过实施非遗传承扶贫工程、文化产业扶贫工程,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实体店”、“非遗+中介公司”等模式,临沂、菏泽等一些贫困村的农民通过电商平台为世代传承的编织、刺绣、石刻等手工艺品打开了销路,快速实现增收致富。通过实施文化人才扶贫工程,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上半年对临沂、枣庄、菏泽、聊城、德州等贫困村较为集中的5市乡镇文化站长进行4期培训,共培训700余名乡镇文化站长。通过实施乡村儒学扶贫工程,让儒学回归乡村,教导农民懂孝道、明礼节、讲文明,改善了乡风民俗,营造了和谐农村、和谐社区,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全省建成乡村儒学讲堂近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400万余人次。
三、加强督查落实和综合考核。年初,省文化厅与各市文广新局签订《2016年度文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将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列入与各市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把2016年覆盖率达到60%的年度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市。同时,要求各市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县(市、区),省、市、县三级层层压实文化精准扶贫责任。把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大督查”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开展督导检查工作。积极与省考核办协调,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纳入2016年度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定量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各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差异目标值,着力推进差异化考核,在兼顾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全局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来源:山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