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传承人演示的扎制技巧、诸城派古琴的悠扬琴声、高密茂腔的婉转唱腔……6月27日至28日,“潍有非遗最青春”潍坊非遗展演活动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怀柔两校区举办。18项独具潍坊特色的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吸引1000余名师生参观体验。
此次展演作为“潍坊非遗进高校”系列中的首场活动,搭建起校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年轻群体与非遗深度对话,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活动期间,传承人还与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就非遗文创设计、数字化传播等话题展开交流,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新路径。
非遗的未来在年轻人。不论是传承还是传播,各地的非遗事业普遍面临“如何进一步吸引青少年参与”的问题。作为非遗大市,潍坊以建设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队伍,创新设计更具时代感的非遗文创,唱响了非遗传承的“青春之歌”。
烙画、核雕、红木嵌银……多年来,潍坊聋哑学校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听障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由于非遗手工艺不同于流水线作业,适合学徒式教学,因此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更容易感知和捕捉师父的知识和技艺。潍坊聋哑学校建立“主·辅”双师联合授课制,从各行业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手工艺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内指导,同时选聘校内文化课教师配合专业教师授课。
潍坊聋哑学校相关负责人郝海超告诉记者,通过3年至4年时间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非遗制作技艺,将来走向社会后可继续从事这一行业。
不久前,在山东省文化馆举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非遗文创市集展示、销售全省16个地市文化馆及文创企业生产的非遗创意产品。“魁星点斗”口袋杯、“状元及第”摆台以及带有潍坊文化元素的风筝挂件、冰箱贴、书签……在潍坊市潍物文创的展位前,不时有观众驻足,大家拿起心仪的作品看了又看,询问价格和购买渠道,称赞设计师的巧妙构思。
潍物文创项目负责人齐俊颖是文创设计开发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她即关注到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青睐,在潍坊较早启动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创新设计。如今,在这个赛道耕耘10年之后,齐俊颖有了新的方向。
“各地发展文创,本质是在发展城市文化。我们目前的重点是如何破圈。”齐俊颖告诉记者,对比其他地方的文化创意公司,潍物文创的关注点不在于建设自己的销售团队,而是做“去地域化的东西”。潍物文创致力于打造产业链和供应链,让文创IP真正进入商业循环,避免靠销售零零散散的单品过日子。
推动非遗传承阵地创新、作品创新的同时,潍坊市还组建了一支对非遗事业有感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热情的年轻保护队伍。
2021年,在共青团潍坊市委与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共同推动下,潍坊市非遗行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其目的是承担潍坊市青年非遗传承人交流联系工作,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研究展示等,推动与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交流。
4年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整合潍坊市内非遗资源,创造利于青年非遗传承人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探索符合潍坊青年非遗传承人发展实际的服务模式,全力当好潍坊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策划师”和“领路人”。(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