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把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工身边
发布时间:2011-11-18 14: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1-18
    “现在的农民工也爱时尚,也想提升文化素养。”岳喜政是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上一个工地的建筑工人,7年前中专毕业,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他说,近两年他们建筑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每天基本都能拿到200元工钱,有点技术特长的月薪七八千元,“有条件了,也就有了新追求。现在很多人都不舍得买的iPad,我们工地上不少人都买了,累了一天,晚上可以在宿舍里看看电影、玩玩游戏。”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活动部主任吴榕美,几天前为“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在浦东唐镇的选拔赛做评委,火爆的现场气氛让她惊喜。参赛的25名选手近半是当场报名,“那真叫积极踊跃,两小时不到,预定的名额就报满了”。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厨师、个体老板、技工等,而且25个人来自20多个省市。吴榕美说,农民工很喜欢文化活动,“露天演出特别受欢迎,送水工经过,会停车看一会儿,在附近干活的清洁工也会闻声跑来。”

    上海有400多万农民工,多数在30岁左右,受过一定教育,随着收入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怎么服务好他们?在上海,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齐全,并且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各剧场也时常推出公益场,票价低廉……从理论上说,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不难,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视,他们中不少人还处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主动走进美术馆、剧场、图书馆,还多少有点难——农民工们觉得这些场所“门槛高”,感觉不自在。于是,上海文化工作者把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工熟悉的环境中,让他们自在地享受上海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日,持续了半个多月的“2011上海农民工欢乐节”,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资源,九大项近100场活动无一例外在室外举办,有些就办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比如浦东新区的“文艺巡演进工地”、上海国际艺术节组织的“外国艺术团进社区、进企业”,还有在金山区、松江区、江南长兴造船基地进行的巡演等。

    或许有人要问,“农民工欢乐节”毕竟只搞半个多月,以后呢?其实上海早已把“农民工文化生活常态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嘉定区江桥镇幸福村是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当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10。为此,2007年,江桥镇文体服务中心在幸福村活动中心专门辟出4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设立了“外来建设者读书俱乐部”,有3000册图书和数十种杂志供村里的农民工借阅。据该中心主任黄华介绍,这里的书刊每季度更新一次。而江桥镇太平村建起了“农民工公共电子阅览室”,下个月就将投入使用。

    徐汇区从2008年开始设立“外来务工者文化交流专项资金”,不仅从年头到年尾给农民工送书、送电影、送演出,还支持他们自己组建文艺团队,请专业老师为他们培训。“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跟着音乐摆动腰部,保持微笑……”每周二的晚上,在华泾镇社区文化中心排练厅,一群“外来嫂”都会在老师指导下学跳印度舞,她们曾在镇上、区里甚至市里表演。这样的农民工文艺团队在全市各区县都有,唱唱跳跳中,他们寻求着自我满足和提升,也消解着对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隔阂感。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海文化部门正在更积极地行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让每一位在沪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 “现在的农民工也爱时尚,也想提升文化素养。”岳喜政是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上一个工地的建筑工人,7年前中专毕业,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他说,近两年他们建筑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每天基本都能拿到200元工钱,有点技术特长的月薪七八千元,“有条件了,也就有了新追求。现在很多人都不舍得买的iPad,我们工地上不少人都买了,累了一天,晚上可以在宿舍里看看电影、玩玩游戏。”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活动部主任吴榕美,几天前为“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在浦东唐镇的选拔赛做评委,火爆的现场气氛让她惊喜。参赛的25名选手近半是当场报名,“那真叫积极踊跃,两小时不到,预定的名额就报满了”。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厨师、个体老板、技工等,而且25个人来自20多个省市。吴榕美说,农民工很喜欢文化活动,“露天演出特别受欢迎,送水工经过,会停车看一会儿,在附近干活的清洁工也会闻声跑来。”

    上海有400多万农民工,多数在30岁左右,受过一定教育,随着收入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怎么服务好他们?在上海,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齐全,并且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各剧场也时常推出公益场,票价低廉……从理论上说,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不难,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视,他们中不少人还处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主动走进美术馆、剧场、图书馆,还多少有点难——农民工们觉得这些场所“门槛高”,感觉不自在。于是,上海文化工作者把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工熟悉的环境中,让他们自在地享受上海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日,持续了半个多月的“2011上海农民工欢乐节”,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资源,九大项近100场活动无一例外在室外举办,有些就办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比如浦东新区的“文艺巡演进工地”、上海国际艺术节组织的“外国艺术团进社区、进企业”,还有在金山区、松江区、江南长兴造船基地进行的巡演等。

    或许有人要问,“农民工欢乐节”毕竟只搞半个多月,以后呢?其实上海早已把“农民工文化生活常态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嘉定区江桥镇幸福村是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当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10。为此,2007年,江桥镇文体服务中心在幸福村活动中心专门辟出4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设立了“外来建设者读书俱乐部”,有3000册图书和数十种杂志供村里的农民工借阅。据该中心主任黄华介绍,这里的书刊每季度更新一次。而江桥镇太平村建起了“农民工公共电子阅览室”,下个月就将投入使用。

    徐汇区从2008年开始设立“外来务工者文化交流专项资金”,不仅从年头到年尾给农民工送书、送电影、送演出,还支持他们自己组建文艺团队,请专业老师为他们培训。“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跟着音乐摆动腰部,保持微笑……”每周二的晚上,在华泾镇社区文化中心排练厅,一群“外来嫂”都会在老师指导下学跳印度舞,她们曾在镇上、区里甚至市里表演。这样的农民工文艺团队在全市各区县都有,唱唱跳跳中,他们寻求着自我满足和提升,也消解着对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隔阂感。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海文化部门正在更积极地行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让每一位在沪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