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新思路扩大群文服务舞台
发布时间:2012-05-24 08:56 来源:文汇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文汇报 2012-05-24
    在公园一角、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临时圈出一块地方算作舞台,一些老年人轮流站上去唱唱歌、唱唱戏、跳跳舞……说起群众文化活动,这是许多人的印象。
  其实市民中间“自发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远不只是“唱唱跳跳”;但以往,“有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或受限于条件,或受限于组织者的观念,总跳不出那几样。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新馆开张的同时,拓宽视野和思路,在创新服务、“扩大舞台”上做了诸多尝试。
  场地一新,怎么用好?
  去年5月1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位于古宜路125号的新馆正式向市民开放。群艺馆成立于1956年,长期没有像样的服务场地,连办公场所也不固定,甚至曾“蜗居”地下室、浴室、剧场后台,先后搬家16次。
  张黎明是群艺馆的一位老员工,1986年刚去的时候,办公地点在修缮前的“天蟾舞台”后台;第一天报到,还没进门,头上先撞出一个包——门太矮了!他说,那时的“天蟾舞台”年久失修,近乎危房,已基本无法演出;而他们办公,连个像样的房间也没有,就在道具间、化妆间……窗户很小又高高在上,终年照不进阳光。随后,“天蟾舞台”开始改造,群艺馆搬到了旧时跑马厅看台(现上海大剧院所在地)的底下,这回空间是大了,用三夹板隔出了好些个房间,可是不隔音,“整天闹哄哄的。”
  一搬再搬,总算,2001年6月,群艺馆搬到了现在古宜路的地盘,并且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从2006年开始扩建改造。新馆面积17525平方米,改造中他们尽可能压缩办公用房,最终,使用总面积的68.4%用于服务百姓。
  服务场地和设施焕然一新,新课题跟着来了——以往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气多为“临时集聚”,是事先组织的结果;现在怎样吸引“散客”,把新馆利用好,让它保持热度?再者,一直以来不少群众文化场馆总是老年人的“专属”活动地点,现在如何多多“拉拢”年轻人?
  “办什么活动好,与其自己闷头苦想,想出来也未必对大家胃口,不如干脆把场地拿出来给市民,让他们作主。”群艺馆馆长萧烨璎琢磨,眼下市民中收藏很热,于是第一步就腾出了地方请他们来办展览。
  “投其所好”吸引年轻人群
  2011年8月底,群艺馆在网上找到了在玩具收藏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朱宇翔,邀他把自己收集的200余件“70后”、“80后”的儿时玩具,拿到馆里以“梦回童年80年代”为主题免费展出。
  扭几下上紧发条,青蛙就会蹦蹦跳跳向前——这个带发条的小青蛙,是很多“80后”小时候得到的第一件会动的玩具;还有线控坦克、回力车、火药枪、黑猫警长玩具车、拼图积木……玩具展汇集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80后”蜂拥而至,不少从郊区赶来,还带着孩子。
  据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新馆开张4个月来,年轻人主动参与最多的一个展览,留言簿就写掉6大本,记下了他们真切的感动:“小时候总弄不明白为什么铁皮大轿车碰到桌子腿会倒车或者转弯……”“每一件玩具,都让人想起一段故事,想起晚上6点半看动画片、听鞠萍姐姐讲故事的一代人的童年。”
  整整两个月,“梦回童年80年代”在豆瓣网同城展览类活动中的关注度位居前三。这期间,群艺馆还请朱宇翔以“一起回忆童年”为题做了一场讲座。朱宇翔很惊喜,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场讲座”,150座的报告厅挤进了200多人。
  群艺馆的惊喜是吸引来了“资源”——通过这次展览,结识了模型协会的人。今年1月2日,在群艺馆提供的场地上,协会搞了场千人模型大赛,“1000多人在大厅里比赛,旁边是模型展览,楼上有主题讲座,好不热闹!”萧烨璎了解到,上海团市委联系着400多个青年自组织,她正想办法与他们对接。
  一本“护照”集结上海“非遗”
  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艺馆的另一个承担。馆里专设了“非遗”展厅和图书馆,是上海全市“非遗”信息的权威的集成中心。
  不过上海各区县也都有“非遗”展示,能否把这些资源“捆绑”起来?去年6月,群艺馆策划了“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他们参考世博会观展模式,设计了“非遗护照”和观展地图,动员10万中小学生参观全市各处的13个“非遗”主题展馆——集齐所有场馆的图章,可以换一份“非遗”纪念品。
  那个暑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看“非遗”,“要不是这个活动,真还不知道有这么多展馆,上海有这么多‘非遗’项目。”有位家长在微博上写。上海笔墨博物馆的负责人很高兴,以前馆里来的基本都是练书法的人,现在竟然有那么多小孩子也来了。
  眼下群艺馆正设计第二本“非遗护照”,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推出。这次列入的场馆数量更多,并增添了体验项目,让学生们亲手试试一些“非遗”的制作。
  运营一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已接待市民超过35万人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