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徐家汇社区:家门口就有“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12-07-09 14:21 来源: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2012-07-09

    周末夜晚,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剧场里观众越来越多,慢慢地走道上摆起了加座。开场前,指挥沈传薪正加紧排练最后一小段曲谱,当晚他们要向社区观众呈现一部自创的清唱剧 《徐光启》。持续1个多小时的演出,台下观众没有离场。当身着明代布衣的“徐光启”和披着教士服的“利玛窦”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沈传薪感到十分欣慰,在社区普及高雅音乐的初衷正慢慢实现。
  说起群文活动,许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这样的场景:公园一角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临时圈出一块地方算作舞台,一些老年人轮流站上去唱唱歌、哼哼戏、跳跳舞……而像交响乐这样的文化活动,则距离老百姓太远——不光是空间距离,“荷包”也承受不起。
  这也是沈传薪成立大众交响乐团并入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初衷。2009年初,刚退休的沈传薪想着为社区做点事,他联合原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张家雄和上海歌剧院指挥周弘德,成立“教练组”,办起了百姓交响乐团,成员大多是社区音乐爱好者。这支水平参差不齐的队伍,一合练“毛病”就出来了。为此,他们每周排练一次,合唱团以声部为小组,能者为师,互相学习;乐团排练时,一个“教练”指挥,两人“巡视”,现场纠正指法、弓法的误差。他们还邀请专家举办“歌唱发声技巧”、“交响乐通俗舞曲欣赏”等讲座,帮助团员提高水准。
  “上海发展社区公共文化,要公益,也要专业。”沈传薪说,“专业,不是说只有专业演员才能登台,而是说不管用什么人,都要坚持演出的高水准。”经过磨炼和更替,最近乐团不少团员获得了专业演员资格证书。美国、澳大利亚籍音乐家也纷纷加盟乐团参与排练演出。在沈传薪看来,公益是必须坚持的。他们下社区、到学校演出专题音乐会,一场演出费仅3000元至6000元不等,对于百余人的团队而言,只能算是交通费补贴,服装、饭钱还得自己掏腰包。沈传薪说:“我们的目的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如果是为了赚钱,那就不要参加。”经年打造,他们自创的清唱剧《徐光启》大获成功,甚至走出国门赴美国交流演出。
  曾经,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设以标志性服务设施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等先后建成,成为城市“地标”。2005年之后,公共文化建设向区县、社区倾斜。截至去年,上海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落成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徐汇区还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
  在沈传薪眼里,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经历了从重标志性到重基础性,从重硬件到重内容的转变。“为不同层次、年龄结构的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方面,社会团体大有可为。政府在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帮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徐汇区这类民营文化社团有近30个,他们聚集在社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月初,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把包括大众乐团在内的演出目录,刊登在街道小区百余处信息栏上,由居民根据自己喜好,到活动中心领票。“亲子音乐会”、“白领话剧”、京剧、民乐,各种好戏轮番上场。“不同种类的文化活动聚集在‘家门口’,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位。”让沈传薪感动的是,那些来看演出的社区居民,尽管出门几步路就到剧场,却都穿戴整齐之后才徐徐入场,来享受一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