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是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对等交流。上海局与台北市文化局自2009年起开始建立合作机制,先后交互举办了“上海文化周”和“台北文化周”。2010年,两局代表上海市和台北市签署了《上海市与台北市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形成了两市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根据备忘录精神,上海局组团赴台北,以“上海戏剧季”、“上海视觉艺术展”为主题,先后举办了两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第三届海派文化艺术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目前正在积极策划中。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国乐团、美术馆等也在上海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平等互办活动中,上海和台北的文化建设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共同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发挥彼此优势,打造交流品牌。上海与台北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多,理念新,都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包融性的特点。依托彼此文化资源优势,双方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品牌。自举办“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论坛”后,上海与台北近年先后交互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管理论坛”、“双城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目前,坚持打造多年的“文化论坛”品牌,已在台湾文艺界和教育界成为有影响、有特色、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交流项目,使沪台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为沪台建立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平台。此外,上海已在台湾连续举办两届的“海派文化艺术节”也已成为海派文化进宝岛的重要品牌项目。
三、实施项目合作,推动文化贸易。上海局注重通过文化项目的合作、文化贸易的推进,来推动沪台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和上海戏曲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创排演出新编电子摇滚京剧《水浒108——忠义堂》,推动了该剧目在香港、台湾和上海成功上演,这是两岸三地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次成功合作。推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合作设立了朱宗庆打击乐团上海打击乐艺术基地,开展一系列打击乐项目合作。联合举办“2010上海台北双城文化创意博览会”,实现了台北文化创意产业首次大规模的来沪展示。组织上海文化创意联合展团赴台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有200多家企业前来洽谈,意向金额达1.2亿新台币。上海局还坚持为身边台胞服务,帮助台湾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团队落户上海。如,台湾著名编导赖声川和著名戏剧艺术家李国修已先后在静安区现代戏剧谷注册设立工作室等。
四是整合文化资源,扩大交流领域。传统两岸文化交流注重“小文化”概念,交流内容以文艺演出、美术展览和文学为主。近年来,上海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坚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大文化”概念,以交互举办文化节、文化周的形式,广泛整合广播、电视、电影、平面媒体、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图博、教育、宗教等交流资源,扩大两岸文化交流领域。在上海局赴台北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系列活动中,除文艺演出、美术、图片展、文化论坛外,还增加了电影展、电视展的内容,使文化交流覆盖面得以有效扩大。
五是结合传统节庆,开展文化交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上海局以庆祝元旦、春节和中秋等传统佳节为契机,广泛组织各类文艺团体到台湾开展巡演。2012年、2013年春节,组织上海文化艺术访问团、上海昆剧团赴台湾地区巡演,并参与当地主办的春节、元宵节庆活动,贯彻了“向南移、向下沉”的对台工作方针,做台湾基层民众的工作。此外,上海局还抓住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历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双年展、上海电影节和电视节等重大活动和文化节庆契机,集中邀请台湾特色文化项目到上海参加文化交流。
推动两地艺术院校开展文化交流、建立合作机制,也是上海局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如,先后邀请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艺术团来上海交流演出,与上海同济大学艺术学院、上海戏曲学院和上海舞蹈学院等交流,并签订合作备忘录。组织上海高校学生赴台湾进行“中华文化校园行”示范演出,加强台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进两岸青少年的友谊。 (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上一篇: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实行“举手机制” |
下一篇: 上海为中小文化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