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上海
上海
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 立体化美育网络,
打造优质艺术资源 直达基层“上海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7 10:20 来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07-0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美育”指示精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以“升级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高质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为工作目标,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的立体化美育网络,将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高品质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城市美育服务在沪企业和人才发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形成优质艺术资源直达基层“上海模式”。

  4月初,通过线上系统平台申报及专家评审,共遴选出8大类别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其中,博物馆27家、革命纪念馆9家、美术馆30家、剧场17家、艺术院团10家、图书馆13家、非遗场馆23家、其他文艺类机构14家。截至6月底,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共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普及活动4107场次。

  科技赋能艺术体验,实现跨界融合创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推动艺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嫁接艺术、传统融合现代”的创新机制。一是支持艺术机构运用前沿技术提升体验。如上海歌剧院通过AR叠加技术实现历史建筑与歌剧片段的虚实融合,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依托时钟、机械音乐、留声机等馆藏资源打造互动性美育活动。二是推动艺术与教育创新结合。指导上海图书馆联合12家院团打造“阅读+艺术”复合教育场景,推出“音乐文学赏析会”等18种创新形式;国歌展示馆开发沉浸式情景剧,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艺术实践,已开展32场校园专场。三是促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协助上海博物馆东馆构建“文物+非遗”沉浸式叙事体系,设计“在春天,遇见江南”艺术行走活动,观众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试穿”宋锦旗袍和观看数字卷轴,实现“画中山水随乐动”的视听联动。

  重构美育空间场景,推动全域联动发展。以“空间即课堂”为理念,建立“专业资源下沉+城市空间活化+产业生态联动”的三级联动机制,打破场馆物理边界。一是推动专业资源下沉基层网络。支持上海交响乐团“全城交响”项目,在滨江步道、社区广场举办“音乐快闪”;联动上海大剧院推出“艺术零距离”计划,开放舞台幕后区域,已吸引1.2万名市民参与。二是活化城市文脉运营模式。联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挖掘沪派江南古镇资源,提炼朱家角、南翔、泗泾1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内涵,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行走美育课堂。三是促进文旅商体展生态联动。指导中华艺术宫联合静安区打造全新文化IP“上海光影美术馆”,通过在商圈设置互动光影装置,举办“艺术市集”“夜间音乐会”等配套活动,实现文化活动与旅游消费双向引流。

  精准服务多元群体,构建全龄覆盖体系。建立“需求调研—分类供给—效果反馈”的服务闭环,实现美育服务精准触达。一是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指导上海博物馆翻译制作英、法、德等8个语种的《常设展览导览手册》,笔墨宫坊开设双语工作坊,设计“汉字演变体验”“篆刻印章制作”等互动环节,已吸引来自23个国家的500余名外籍人士参与。二是创新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推动上海大剧院为自闭症儿童推出“星星的孩子”专属观演服务,钱学森图书馆“星空”系列艺术教育项目招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讲解员。三是打造全龄段美育产品矩阵。指导金山区博物馆“非遗里的金山”系列体验活动,开设“非遗暑期夏令营”“银发体验班”,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精心打造全龄段品牌课程“中医拾趣”,将中医药智慧融入美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