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西
山西
山西朔州: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22-11-21 09: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11-21
  今年以来,山西省朔州市民歌邀请赛、锣鼓大赛、合唱大赛、八音会大赛、剪纸大赛、戏曲票友大赛等接连举办;朔城区大秧歌、应县耍孩儿、右玉道情、山阴晋剧等走进乡村巡回展演;阅读、艺术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触手可及”。

  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得益于朔州市快速推进、整体提升、创新发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红利。自2016年朔州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帮助下,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带领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有效发挥了示范区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有塞上人文风情的“朔州路径”。

  当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N分钟文化圈”渐渐成型,将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城乡文化阵地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仅在朔城区,全区文化场馆每年平均服务市民150余万人次,平均每年每位市民进入文化场馆3次。在朔州,集多功能活动室、培训室、图书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在少数,合唱队唱歌、舞蹈队跳舞、孩子读书玩耍的美好画面随处可见。

  全市的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挂牌;先后为356个村子配送了乐器、文化活动服装、点歌机、拉杆音响等设施;通过“流动图书车”为城乡居民提供流动图书服务;69个乡镇建起了规模不一、主题各异的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室)……

  近年来,朔州市通过新建改建、维护改造、设施提升等多种方式,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扎实推进朔州市博物馆提升改陈项目,积极争取朔州市大剧院立项,加快推进朔城区图书馆、右玉县城市会客厅(图书馆)项目建设。为了切实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朔州市还开展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上,朔州市积极统筹上级资金和自有财力,2021年累计下达资金2923万元,包含农村文化建设1215万元、戏曲进乡村30万元、公共数字文化20万元、公益性演出100万元等,支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全国7家“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与管理系统”试点城市之一,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完成了朔州文旅云平台建设,上线了数字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右玉精神、朔州方志年鉴、朔州非遗等“五馆八库”,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数字化服务网络。

  当前,各文化场馆规章制度齐全、配套设施完善、运营管理有序、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规范不断改善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活动形式愈发多样

  “古筝作为中国古典民乐,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连日来,朔州市文化馆线上公益课的古筝课程分多期开讲,吸引了不少人观看学习。

  朔州市依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培训,对基层进行培训指导,积极扶持、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大力培养地方特色文艺人才队伍及文化品牌。朔州市群艺馆开展的书法、舞蹈、剪纸、茶艺、花艺等艺术门类公益培训深受欢迎,同时群艺馆招募志愿者走进基层开展艺术培训,并创新服务形式,集合馆内文艺骨干录制群文线上课程,每年线上服务群众近2万人次。

  不只是培训,朔州市多渠道整合,培育文化志愿服务新力量,整合“阳光志愿”文艺演出先锋队、志愿者业务骨干等力量,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例如,应县创立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截至目前,志愿者队伍已达2773人,在省内、市内各地巡回演出,服务人次累计达150万,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5年来,全市年均实施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650场次以上,各类群众文化赛事100余场。涌现出“朔风”和“美美与共”文化志愿服务等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207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102名乡土文化能人、214名乡村文化带头人。这些文艺小分队深受群众认可,口碑很好,平日里走村穿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文化艺术的“种子”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仅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还激活了群众的创作激情。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先后推出了《莲花盛开》《尉迟恭》《扶贫路上》《劝孝》《绿洲春秋》《拆迁风波》《一块宅基地》《山村APP》《永宽遗梦》《牛啊牛》《种树人》等近30部文艺作品。今年,戏曲类作品《山村致富宝》《家乡情》入围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选拔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形式

  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朔州市结合地域实际,瞄准乡村文化振兴这一趋势,以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为牵引,深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探索乡村文化发展新路径,形成了具有朔州乡村底色、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

  留住乡村记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梳理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和数据库,完成1500个自然村文化资源调查,分类整理了1万多条乡村文化记忆线索,以乡为单位建立了“乡村文化记忆”档案。

  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集中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重要历史文化资料及实物,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村史馆,将村史馆纳入乡村文化空间,带动乡村文化站室的提质升级。截至目前,朔州市发现多处有价值的民居等文物遗存,建设乡村记忆展室45个,恢复传统手工技艺30多项,瓷刻工艺、面塑工艺、炕围画工艺、剪纸工艺等多次亮相深圳文博会,朔州踢鼓秧歌多次赴北京天坛庙会展演,朔州喜乐多次到太原表演。

  随着朔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之中,学会品味生活、品味文化。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塞上绿都”朔州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