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鼓笙合奏、管笛齐鸣、锣梆混响,天地同和的盛世雅乐沁人心脾……在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上,舞台剧《鼓》以鼓的铿锵、笙的悠扬,诠释唐代宫廷燕乐之美。其常演不衰的背后,是对艺术的传承,更有一份坚守与责任。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如今,通过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这项古老非遗的“青春范儿”愈加突出。
在西安,有这样一群爱好鼓乐的师生,他们凭借着娴熟的演奏、创新的表达,走遍大江南北。
由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创办,以该校青年教师为构成主体的西安外事鼓乐团,成立10余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焕发鼓乐魅力。该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鼓乐团已在国内外展演400余场,新颖的表演形式、创新的曲目、乐舞结合的展现,使西安鼓乐焕发出全新魅力。
同样,西安音乐学院的西安鼓乐艺术团由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已成功举办百余场专场音乐会,足迹遍及德国、瑞士、法国、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文化传播交流作出贡献。“我们依托学院民族器乐系师资力量,有优势也有信心传承、弘扬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该团相关负责人说。
西安鼓乐不仅在青春传承方面成效显著,在展演形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2024年10月,以“鼓韵传薪火 乐动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七届西安鼓乐艺术节的举办,让连续走过十六载的西安鼓乐“大聚会”呈现出新亮点。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坐乐,也有行乐;既有韵曲,也有器乐演奏;既有传统曲目,也有改编曲目。
“如今人们对传统音乐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们从保护还原和创新呈现两个方向来抓,让鼓乐欣赏不再曲高和寡。”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郭丹说,鼓乐展演是对西安鼓乐传承保护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检验,是鼓乐人互相学习借鉴的好课堂,更是群众大饱耳福的好机会。
鼓乐展演在陕西省各大中小学校和高校里同样备受追捧。多年来,“鼓乐进校园”活动在西安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让鼓乐在传统文化体验的道路上始终在岗,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以演促保,以保助演”让鼓乐的研究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保护成果接受大众检验,是助推鼓乐发展的有力举措。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鼓乐社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的演出不断,各类培训活动人气爆棚。除了精彩的演出外,鼓乐社的展示馆成为人们了解西安鼓乐的重要窗口。
走进位于西安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巨大的演出兼排练厅、展示馆,让人“一站式”欣赏鼓乐的动人魅力。该乐社相关负责人说:“展示馆面积虽不大,但对鼓乐的历史起源、传承发展、乐社构成、乐器陈列、曲谱研究等有细致的梳理。在观看演出之余,参观者常常被陈列的各式百年老鼓所吸引,从历史沧桑中感悟传承精神,这也是建设这个馆的初衷。” 如今,何家营鼓乐社每周都要进行演出,除研学、参观的人外,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还会在这里“驻扎”,取经学习。
位于西安都城隍庙的西安鼓乐博物馆是鼓乐的专题博物馆,已成为众多对民乐感兴趣、有研究的市民、游客和专家、学者的必去之处。该博物馆还积极走进大剧院、走到群众之中,展出鼓乐手抄本、乐器等。
“在西安,聆听一场盛唐的宫廷雅乐,是旅游行程的‘标配’。借助这样的机会,可以更好感受历史遗音的回响,真正读懂西安。”来自哈尔滨的游客王女士说。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程天健说,西安鼓乐博大精深,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传承和保护需要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的加入。将教学与实践、研究与展演有机结合,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西安鼓乐的宏大之美。(秦 毅)
上一篇: |
下一篇: 陕西:推动文明旅游成为行为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