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新疆乌鲁木齐有着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和风格迥异的生态文化,数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是乌鲁木齐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近年来,乌鲁木齐在文化发展上坚持以建设“西部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使其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和睦、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纽带。
百日广场文化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
广场文化活动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各族群众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近5年来,乌鲁木齐市开展有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1600多场,参与群众达126.4万人次,各个街道社区群众自发组成的艺术表演团体有200多个。异彩纷呈的文艺活动既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培养了当地的业余文化队伍。
2011年,乌鲁木齐市广场文化活动以“搭起百姓欢乐舞台,建设和谐美好家园”为宗旨,通过开展“周末大舞台”“校园文化周”“企业文化周”和“天山放歌行”等活动,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让市民充分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宴。如新市区“老巴郎”艺术团每周末在广场举办“麦西来甫大家跳”,伴随着音乐,人群舞动,既普及了民族舞蹈,又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深受当地各族群众欢迎,开创了人人建设群众文化、人人参与群众文化、人人享受群众文化的良好局面。
公益电影放映搭建“不出院门的影院”
实施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2010年,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了由101名放映员组成的46支电影放映队,并为全市535个社区配备了全套放映设备和流动放映车,还培养了一批能够长期留在基层的电影放映队伍,建起了一座座随时可以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露天影院。
据统计,该市各电影放映队去年播放电影累计达12840场,实现了在每个社区每月播放2场电影的目标,既弘扬了主旋律,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文化创作精品战略形成“拳头产品”
文化创作精品战略是指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在突出各种类型文化产品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特色,形成具有观赏性、特殊性、参与性和内涵丰富的“拳头”产品,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近年来,乌鲁木齐积极实施文化创作精品战略,努力打造首府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优秀文化产品,并以此引导全市文艺创作方向,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全市各文艺表演团体推陈出新,加大了优秀剧目的创作生产力度,其中京剧《丫头医生》、儿童音乐舞蹈剧《阳光少年》、电视专题片《谜一样的乌鲁木齐》等已成为乌鲁木齐的精品剧目;“天山读书节”“乌鲁木齐文化讲坛”和“中老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经过多年的打磨,已成为乌鲁木齐乃至整个自治区、全国的文化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服务网络平台”
近年来,乌鲁木齐抓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和东风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新疆全面实施的契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主渠道文化供给能力,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仅东风工程一项,去年就向乡镇和农牧村免费赠送图书近20万册,期刊报纸14万份。同时,乌鲁木齐市还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市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后,持续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逐年加大各区县文化馆、站、室建设力度。目前,乌鲁木齐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7坊街”引领“文化产业的大巴扎”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具有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人才聚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立足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品牌。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9年,作为新疆第一座文化创意产业园,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走进7坊街,不仅能领略夸张独特、个性张扬的先锋艺术,还能看到水墨画、京剧脸谱等传统中国艺术以及新疆本土创作者带来的具有西域特色的作品。目前,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拥有油画、书法、手工艺等艺术门类的工作室80余个,近3000平方米的公共艺术展厅已有90多名艺术家进驻。根据规划,在未来3到5年,它将发展成为占地5万平方米,包括新疆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新疆艺术实训基地、乌鲁木齐大剧院、乌鲁木齐国际美食街、新疆电影动漫基地、新疆原创音乐村、新疆小商品交易中心等多功能实体的产业集聚区。这对展示新疆本土文化,推动新疆艺术走向市场,打造现代文化“大巴扎”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任华系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上一篇: 亚欧博览会期间新疆将举办中外文化展示周 |
下一篇: 新疆加快非遗场所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