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去极端化”“一个引领、三管齐下”等系列部署要求,立足职能优势,用好现有平台,在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用劲发力,加大民语言文化产品面向基层的推送力度,积极探索“去极端化”工作的有效文化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到人管用有效为重点,实施“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突出南疆基层农村和少数民族群众这个重点,从2014年开始实施以恢复一批、新创一批、下去一批、扶持一批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恢复了70余个优秀传统经典剧(曲)目,新创了20多个剧(曲)目,“新歌唱新疆”重点推出了20首民语言歌曲,完成了100余幅维吾尔谚语为主题的宣传画创作,按照短平快的原则将现代文化送到老百姓庭前院落、田间地头,深受群众喜爱。今年3月,文化厅再次启动“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截止目前,已先后赴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等县市农村开展惠民演出160余场次。其中,新疆杂技团以维吾尔族传统的达瓦孜艺术为重点演出了杂技精品节目;歌剧团创作的《不能做》《生活旋律》等民语言小品,用“苞谷馕”式的语言讲述群众身边故事,明星演员用自己的故事讲述新疆成就,引导群众走正道;木卡姆艺术团表演木卡姆精彩片段,深深吸引了少数民族群众观看。演出中,我们还通过同台演出、一对一指导和赠送民族乐器等,认真开展基层文化能人扶持工作,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远离宗教极端。
二、以挖掘、保护、传承为重点,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活力。从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有效实现对宗教极端思想的干预矫治。一是创新历史文物宣传教育手段,充分发掘反映新疆历史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文化遗产,推出《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等大型展览,会同新疆电视台制作反映新疆历史文化的双语记录片,依托“流动博物馆”深入南疆乡村、巴扎、中小学举办新疆历史双语展览。二是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全面挖掘、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流动非遗展示、展演、展览进乡村、进校园活动。三是开展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创作,在继续做好《他没有两个老婆》《乱套了》《网络情》等民语言剧目演出的基础上,组织各级艺术院团编创了《老大爷的新老伴》《马市巷子的老院子》《风雨人生》《充满爱的大地》《青牡丹》《藴倩姆》和《被净化了的灵魂》等8部维吾尔语剧目,开展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首届维吾尔语戏剧演出季”活动,在首府和南疆惠民演出32场;拍摄了维吾尔语电视连续剧《的哥奇遇》;以诠释维吾尔民族文化的舞蹈诗《永远的麦西来甫》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并于今年4月18日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按照李学军常委“让木卡姆艺术更加符合时代风尚,更加适应现代文化引领的要求”指示要求,正在抓紧创作反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木卡姆印象》。四是依托“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欢的文化活动。
三、以创新手段、拓展渠道、提升能力为重点,加强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以巩固和占领文化阵地为目标,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拓展民语言宣传的渠道平台,不断提升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一是全面完成南疆三地州行政村(社区)4151个文化室项目建设任务;实现流动舞台车全覆盖,率先启动了南疆四地州县级“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先后两批配发流动图书车38辆,覆盖南疆全部县市。二是推动“四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提质增效,增加少数民族语言服务内容,深入南疆开展“书香乡村万里行”活动,举办10余期农民画骨干培训班,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大民语言数字文化资源供给,完成2847小时维吾尔语、1817小时哈萨克语资源译制工作,为县级支中心和乡镇服务店配发汉、维等语种光盘20余万张。充分发挥文化厅住村工作组作用,通过拍摄双语微电影《小苹果》、创编民族舞、举办妇女培训班等,积极开展双语文化活动。
文化厅虽然在民语言宣传工作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与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已建成文化设施特别是南疆三地州行政村文化室使用率不高。二是优秀的民语言作品创作亟待加强,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扬,尤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品严重不足。三是“到人管用有效”的硬手段还不多,民语言宣传活动策划能力亟待提升,文化产品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文化传播手段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面临极大的挑战。
今后,文化厅将认真学习领会好自治区党委关于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精神,学习领会好这次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精神,主动适应新疆发展稳定新常态,自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民语言宣传文化工作,按照“到人管用有效”要求,创新思维、创新载体、创新工作,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盘活硬件资源,补齐软件短板,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文化温饱”。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保障基层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权益。着力加强“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内容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坚守核心价值,传播优秀文化,使现代文化更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基层。用好“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等群众文化品牌,加强基层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培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欢的文化活动,有效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二是加大民语言作品创作力度,用精品力作引领新常态,以艺术之美感染人心,用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各族文化工作者立足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火热实践,以“去极端化”“法治新疆”“民族团结”为重点,推出更多体现新疆特色、弘扬新疆精神、凝聚新疆力量的民语言精品佳作,实现文化惠民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引领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和深化“四个认同”。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适应。牢固树立“大文化”意识,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围绕“端本正源”,批驳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歪理邪说,精心组织和策划新疆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展览。深刻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常态,在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和开发,让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借助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文化创意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地方性、民族性向多元性、世界性发展。
四是加强文化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努力实现“到人管用有效”。创新传播手段和渠道,主动适应“微时代”的网络传播规律,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传播,充分运用微信、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传播主体格局,增加民语言宣传的普及率。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加快民族优秀文化的译制、传播,融入动漫卡通等现代时尚元素,引入更多具有弘扬主旋律内容的流行文化形式,增强民语言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