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是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创作。乌鲁木齐市注重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新思路,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新方法,着眼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发展优势,大力创排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语类文艺作品,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热爱首府、热爱新疆、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按照“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各族群众”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儿童系列剧《阿凡提的故事》、民语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创作舞台话剧《遥远的故乡》(暂定名)、创作大型京剧音画史诗《红色中国梦》、全力打造音乐剧《王洛宾》等重点文艺作品,以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舞蹈及民语小品进行惠民演出,目前拟创作舞蹈《摘葡萄的姑娘》《欢腾的草原》和民语小品《违法婚姻》《应聘》《让生活亮起来》等,通过文化的引领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共开展面向各族群众的惠民演出66场次,观众56000余人次。
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城市。为了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东风工程等民生工程基本覆盖全市各乡、村。目前,全市有文化馆9个(其中市级1个),建设率100%、图书馆6个(其中市级1个),建设率67%、博物馆1个(市级)、纪念馆3个(市级)。有街道文化站80个,建设率100%,乡镇文化站22个,建设率100%。有社区文化室783个,建设率95%,农家书屋覆盖率100%。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六馆”建设项目目前已复工建设。
三是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民族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为提升市民群众文化素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截至5月下旬,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先后举办了少儿迎春书画展、迎新春油画展、少儿迎春晚会、“群星璀璨”群文系统文艺演出、“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展、迎春灯谜会、民族团结教育月“迎五一”书画展、走进“建咨园”工地慰问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8项,组织举办春季基层文化馆站文化骨干培训班4期,共培训200人。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先后举办民间艺术展、“千年舞乐、经典传承”流动展、“小主播”清明诗会、“学习先辈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多项展览和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千年舞乐、经典传承”流动展,已在部队、社区、学校展览5场,累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制作《中国大阅兵(1949-2015)》图片展,赴新疆军区防空旅六营、文苑社区、69260部队巡展,参观人次达到6300余人次。
四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乌鲁木齐市历史悠久,各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一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乌鲁木齐市现有文物点288处,其中:古遗址37处,古墓葬161处,古建筑10处,岩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古民居、古庙宇、古墓葬、古城堡星罗棋布,砖雕、石雕、木雕精美绝伦,八楼(新疆昆仑宾馆)、达坂城木拱桥、新疆人民剧场极富特色。这些文物从不同层面反映乌鲁木齐历史、文化、宗教、城建、民俗,体现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内涵。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关注各民族非遗项目,积极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乌鲁木齐市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60项,其中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21项,市级35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其中国家级1人(已故),自治区级21人(2人已故),市级14人(1人已故)。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项目1个,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项目1个。
五是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乌鲁木齐市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开拓文化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然要求。今年4月-5月期间,力推“新疆刀郎实业有限公司”、“新疆卡尔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帕尔拉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乌鲁木齐马格里布商贸有限公司”等10余家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观摩及参加深圳文博会、杭州动漫节等国内重要展会活动,交流学习内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组织20余家本土文化企业参加“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食品展览交易会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餐饮博览会”,为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搭建了平台。
六是切实加强各民族文化骨干企业建设。一是努力培育骨干民族文化企业。乌鲁木齐市始终关注和重视民族文化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先后将新疆沙里金服饰有限公司、新疆桑拉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疆锡力旦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玉韵奇缘矿业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福艺轩剪纸厂等近10家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玉器加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族文化企业以评选命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推进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今年4月20日-4月26日,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共组织各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特色文化街区管理人员和部分代表性文化企业管理人员51人,赴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进行了文化产业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商业模式、品牌战略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文化产业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企业管理人员的政策掌握运用能力,调动了少数民族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文艺骨干人才脱颖而出。(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