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栏围成的院墙、两人多高的山门头、伸出屋檐外的拔廊……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简称“木垒县”)英格堡乡的拔廊房的典型特征。国庆中秋假期,该乡下辖的月亮地村、菜籽沟村等村落的拔廊房特色建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当地特色建筑、欣赏金秋天山风光。
英格堡乡的拔廊房建筑较为集中,是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全框架木结构建筑群。这类建筑多数建于清末民初,来自中原地区的人民发现这里雨水较多,原有房屋容易被冲毁,门窗也易腐朽。能工巧匠运用中原房屋的防腐技能和建造技艺,将屋檐向外延伸1米到2米不等,雨水可以顺着延伸的拔廊滴下,不至于将外墙泡坏。当地人称这种特色建筑为“拔廊房”。
为保护当地特色建筑、发展乡村旅游,从2016年开始,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三级党委、政府围绕乡村旅游建设推动民居改造和维护。
月亮地村村民闫开斌成为该村从事乡村旅游的第一人。2015年,他将自家的5间房改造成“闫老五客栈”,第一年就收入8万多元。近年来,他在院落内增设凉亭,将菜地变成花园,客房也扩建到12间,年均收入也达到20多万元。“假期这几天,平均每天都有20名游客住宿。”闫开斌说。
刘淑琴的爱人来自月亮地村。2020年,刘淑琴从县里的学校退休后,在月亮地村里打造了“望舒园”民宿,还配套建设了“胡杨书屋”,推出团建、研学活动,成为月亮地村里颇有文化氛围的民宿。刘淑琴说:“这两年旅游发展得非常好,7月和8月天天都爆满。所以,今年我们又扩建了望舒别院,现在可以同时住下近60人,能够接待大型团队了。”
菜籽沟村村民王吉全是村里精通拔廊房营造技艺的匠人。“英格堡乡的特色建筑就是拔廊房,我跟爷爷学的这门技艺,如今有了用武之地。拔廊房古色古香、冬暖夏凉、结实耐用,很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菜籽沟村民张德明原来在外面做小生意,2015年,他回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一开始只有4间房子,后来增加到17间,院落建有临街通廊,与自家拔廊房相连。“今年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都忙不过来,还请了两个村民。”张德明说。
“英格堡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全乡拥有旅游民宿70家。2024年,全乡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7.8万人次,旅游收入2340万元。”英格堡乡政府负责人说,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聊农家嗑、购农家礼”为特色,将拔廊房民居改造成集食宿购物、观赏体验于一体的民宿,按照“一家一特色,户户不重样”的目标,突出农事体验、军旅记忆、树莓采摘、手工剪纸、特色美食等主题,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宿消费体系,进一步打响“乡愁记忆英格堡”旅游品牌IP。(王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