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和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全区各级文化部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西藏文化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年来,始终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牧区,有力推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十年来,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3.4亿元,专项用于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设备配置、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是“十五”期间的6.9倍。十年来,全区新建成了74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7个地市分中心、73个县支中心、103个乡镇基层点、2000余个村基层点,实现了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全覆盖,为所有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107个乡镇文化站、现有的区地群艺馆、图书馆配备了文化活动设备。新建自治区藏戏艺术中心、自治区群艺馆改建等项目已完工。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5个地区博物馆项目和7个地市群艺馆、图书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543个乡镇文化站、35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建设项目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正全面组织实施。十年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制订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图书馆、群艺馆和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出台了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全面启动了全区图书馆、群艺馆、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区、地、县、乡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了免费开放。组织实施了优秀文艺产品进基层活动。制定出台了《专业文艺团体下乡演出补贴办法》,自治区财政为区直专业文艺团体每年安排下乡演出专项经费150万元,对民间艺术团的补助也由每年5万元提高到20万元。近年新组建成立33支民间艺术团,到目前已发展到51支民间艺术团,“十一五”期间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近1200余场次,观众近150万人次。十年来,不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组织。组织举办“全区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全区老年文艺调演”、“全区少儿文艺调演”、“全区藏戏展演”等全区性、示范性、常态化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次。地市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特色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近300次,有效带动了乡村、社区、校园、企业和少儿、老年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和推出了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舞蹈《欢歌起舞》、《雅砻春潮》、《天湖之舞》等一大批精品剧节目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等全国重大文化艺术活动。扶持和发展了400余个乡村文艺演出队。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群众性文化节庆得到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地域群众文化品牌。
二是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能力,西藏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十年来,始终把推陈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弘扬主旋律作为根本指针,始终把提高西藏文化影响力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舞台多姿多彩。十年来,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推行了大型剧目招标制,制订出台了《关于创作舞台艺术剧节目扶持奖励办法》,催生出了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金色家园》,大型歌舞晚会《天上西藏》、《魅力西藏》,话剧《扎西岗》、《解放,解放!》、大型音乐会《西藏的春天》等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全面发展。其中,《文成公主》、《扎西岗》等剧目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和“文华特别奖”等重要荣誉。大型歌舞《魅力西藏》、现代藏戏《金色家园》分别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多个单项奖。歌舞《魅力西藏》、话剧《解放解放》入选文化部2012年全国优秀展演剧目。仅“十一五”期间区直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50多台,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600个,全区民间艺术团创作节目近800个。十年来,出色完成了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圆满完成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文化活动,北京奥运会预热性和开幕式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活动,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主题彩车设计、制作和庆典游行活动,上海世博会西藏馆演出展示和西藏活动周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彩车游行活动等重大文化活动。出色完成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礼晚会《再唱山歌给党听》、盛大群众游行、彩车展示、中央代表团迎送、焰火晚会等系列重大文艺活动。十年来,大力推进对内外文化交流。先后派出团(组)百余个,访问了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台湾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近200个城市进行演出和展览,组织文艺节目、文物展览等文化产品到上海、河南、湖南等对口省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福建、重庆、青岛、厦门、浙江、中国儿童歌剧院等省市文化团体到全区开展文艺演出、艺术辅导等文化服务活动,促进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
三是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弘扬。十年来,始终把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守护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崭新台阶。十年来,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完成了投资3.8个亿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维修改造布达拉宫雪城、雪城珍宝馆、拉萨关帝庙、克松村陈列室等并向社会全面开放。总投资5.7个亿的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将全面竣工。全面启动了“十二五”重点文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总投资9.3亿元的44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已经启动。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全区共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现有布达拉宫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年来,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古籍保护工程。藏戏和格萨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藏纸等76个项目和53个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222个项目和227个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34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区共命名19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治区藏药厂、江孜卡垫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名录。维修并命名了30个首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习基地。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6000万元,全面加强了对藏戏、民间歌舞、传统节庆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保护传承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一些濒临失传、接近断代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调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企业不断增加,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四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轨道。十年来,始终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经营种类不断丰富,经济实体、经营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定期举办非遗产品展、唐卡艺术展等特色文化项目宣传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北京、深圳、西安等文化产业博览会,有力展示文化精品,推介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企业和单位近1400家,从业人员近7000人,门类20余种。全区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8个。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拉雅》、《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大批演艺产品,并陆续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幸福在路上》,累计演出500多场次。“首届北京·中国西藏唐卡艺术展”成功在京举办。大力开展对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等重点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彻底取缔了15家违规审批的电子游戏游艺场所,有力净化了文化市场,有效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
五是不断健全工作机构,文化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十年来,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探索和实践人才配给、培养、引进和退出机制,目前,文化厅和文物局下设歌舞团、图书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等12个县级和1个科级事业单位。全区现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51支县民间艺术团、近500支基层业余演出队、100余支民间藏戏队。全区文化系统现有干部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高级职称180余人。
综上所述,十年来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成果,全区文化建设迈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区文化事业发展最快、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最有效、西藏文化影响力最大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稳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几年。回顾多年来的全区文化工作,有许多值得深入总结和始终坚持的经验。一是只有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文化工作的最高使命,把文化发展放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业中进行谋划和推进,文化工作才能有作为,有地位。二是只有始终坚持重心下移,情系基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的。三是只有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根本指针,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催生出更多文化艺术精品,文化工作才能真正富有活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只有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实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五是只有始终坚持繁荣和管理并重,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才能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六是只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有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七是只有始终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探索和创新对内外文化交流新方式,才能全面增强西藏文化的影响力,有力推动西藏文化繁荣发展。 (来源:西藏自治区文化厅)
上一篇: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 |
下一篇: 西藏:共同关注共同享有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