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崭新连片的红顶藏式小楼、独具特色的观景台与绚烂秋景交相辉映,引得游人纷纷打卡拍照。嘎拉村被誉为“桃花第一村”,这里1200多棵野生桃树构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近年来嘎拉村凭借生态与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成为西藏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本。
美丽蝶变 擦亮品牌
十年前,嘎拉村是另一番景象:人畜未分离,气味难闻,一起风,村子就笼罩在灰尘中。
“那时候,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全村发展。”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回忆道,“村民们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多少钱,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00元。”
变化始于2014年,嘎拉村开始进行村居环境治理,实施人畜分离,逐步完成造林绿化、庭院改造、修栈道、挖水渠等一系列工程。
2014年,来自东莞的援藏干部孙世宏全力筹集到860万元资金,其中,广东援藏资金600万元,村级自筹49万元,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这成为嘎拉村旅游转型的起点。
近年来,为了让村民分享“桃花经济”的更多红利,嘎拉村不断平整道路、修剪树丛、改造围墙,完成了环线打通工程。
“这就像一张蜘蛛网,把村子和景点织成一个整体。”边巴形象地说。如今,341户村民出门皆可直通桃林。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村民达瓦坚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总书记到了我家,是那么亲切,同我聊家常,问生活、问家里情况,问得很仔细。总书记的关心让大家很感动,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村景交融 四季可游
近年来,在村“两委”组织下,嘎拉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方式,打造了水果采摘园,种植了冬季油菜花及其他花草,有效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的空间布局。
“之前我们就靠着种青稞、油菜和放牧生活,有时候我会到市里打零工挣点儿钱,一年到头手里没有几个余钱。”村民次央说,“现在每年靠着桃花节旅游收入和分红就能挣上10多万元。”
嘎拉村还借助广东省援藏资金打造了“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建设木栈道、观景台、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2024年,嘎拉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此外,嘎拉村相继实施了嘎拉小康示范村项目、嘎拉“桃花源”升级工程、农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并将村子打造成“林芝市桃花旅游文化节举办地”“林芝市城市公园”“婚纱摄影基地”。
不仅如此,嘎拉村还推出了四季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新体验。在春季,村里举办桃花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在冬季,推出藏历新年体验游,2024年接待冬季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并开发桃花饼、桃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
创新机制 绿色发展
走进达瓦坚参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可以看到一个藏式火炉。达瓦坚参拍着火炉说:“这东西现在就是摆设了,没有它总感觉家里少点儿什么,现在都在用液化气烧水做饭。”
他回忆道,小时候村里穷,很多人偷偷到附近山上去砍伐树木,甚至去桃花林里砍桃树当柴烧。如今,村民们不仅不再砍伐树木,还发展起庭院绿化,积极植树造林。
嘎拉村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依托1200余棵野生桃树建立“绿色银行”积分制度。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行动可兑换生活用品,还可参加“绿色金融积分排行榜”,积分高者可获得更高贷款额度。
这一机制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将生态保护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例如,2024年“绿色银行”兑换商品价值达2600余元,村民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经济反哺”的良性循环。
“保护好生态、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既是对后代子孙负责,也是为我们这一代守护财富。”边巴感慨道,“正是因为拥有生态环境优势,我们村才会在这几年快速发展,坚实地迈上小康大道。”
作为西藏“桃花经济”标杆村,嘎拉村“整村推进、村景合一”模式为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嘎拉村的蜕变,也是我国众多乡村通过旅游业实现振兴的一个缩影。(柯佳其)
| 上一篇: |
| 下一篇: 旅行商走进西藏山南考察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