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文化品牌打造的道路上,云南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步履坚定而清晰。努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和打造以云南民族文化为核心的4大世界性文化品牌,即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的“香格里拉品牌”,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品系列,包含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文学艺术门类的“七彩云南品牌”,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的“聂耳音乐品牌”。实践证明,这4大文化品牌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造声势、树品牌、创效益的重要抓手。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云南更加坚定了加强文化事业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信心。
举云南省之力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2010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云南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文化环境优良、文化名人集聚、文化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兴旺的文化发展大格局正在完善。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体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也凝聚着全省文化工作者为构建“文化云南”这一闪亮品牌所倾注的辛勤努力。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云南省文化工作紧紧抓住了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去年末,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2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由45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同时设立10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为我省快速推进的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2009年以来,云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全省的文化产业统计、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资金支持、转制单位人员分流安置、转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文化企业工商注册管理、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考评等得到及时有效的推进。云南文投集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龙头文化企业集团业务不断拓展、效益持续提升。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已取得明显成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的完成,不仅理顺了体制机制,更为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已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入走向纵深、不断完善的阶段。启动实施的省级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文化产业后劲不断增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加强银企对接,坚持文化与金融结合”的思路始终贯穿于近两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之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新政让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云南文投集团通过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之始便获得了多家银行共计345亿元的授信额度。在不久前举办的深圳文博会上,文投集团与香港文化地标投资公司等签下6大项目合约,签约金额高达111亿元,显示出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多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金融机构将为云报集团“云报传媒广场”、“西南文化城”等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开发提供意向性融资,同时为云报集团的改制上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媒体建设等多个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授信额度。目前,云南省正在加快筹建云南省文化产业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通过鼓励金融创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多渠道解决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以“主旋律”高扬文化发展大旗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旋律”始终是引领云南文化发展的大旗。
时隔两年,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在盛夏时节盛大启幕。从“祖国心脏”北京到“红色摇篮”上海,从云南省会昆明到聂耳故乡玉溪,聂耳精神浇筑而成的盛世交响,始终豪情激荡。难忘2009年6月12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澎湃的爱国热潮,在这里隆重举行的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前进颂》,庄严奏响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序幕,集中展示了国歌所蕴含的不朽力量和聂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演出后盛赞《前进颂》策划好、主题好、表现方式好,鼓舞人心,充满前进的力量!这台国家级的庆典晚会与在玉溪举办的一系列音乐周活动,使得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为全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宣部批准将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列入全国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要系列活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对聂耳音乐周十分关心、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多次过问筹备情况,并对办好该活动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了6月16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音乐周开幕式文艺晚会《人民的声音》,并对晚会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众多艺术家、专家和观众被《人民的声音》这台晚会深深打动。
云南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充分利用地缘、民族和亲情的优势,打造21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西南重镇和交流窗口,是我们弘扬聂耳精神的最新使命。云南省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音乐资源优势,打造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品牌基础;运用云南民族音乐的中外影响力,把“聂耳音乐”这一品牌办成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征、中国特色的盛大文化节日,让这个节日伴随着云南各民族儿女的幸福歌声,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两强一堡”建设的实施,云南文艺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中心,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年”、“建党90周年”等积极开展了“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等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以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擂鼓助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通过举办印度“亲邻之旅”和参与俄罗斯“中国年”、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以“三创新、三结合”推动文化全面繁荣
避免同质竞争,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和“辨识度”高的云南“标识”——“歌舞云南、影视云南、玉石云南”,已是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云南文化名片。推动体制机制、表现形式、运作方式“三创新”,实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科技“三结合”,是云南文化多样式全面繁荣的制胜法宝。
从2010年起,在“三创新、三结合”的总体思路指引下,云南省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会展、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旅游、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珠宝文化、茶叶文化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并在品牌战略的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
云南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禀赋,注定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2009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两个产业实现深度结合、互动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任务与措施。云南省主要旅游景区先后打造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专场演出,《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梦幻腾冲》《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纳西古乐》等优秀文化产品与旅游业结合,赢得了观众,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云南文化旅游演出的品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市场的关注。6月5日晚,第十九届昆交会暨第四届南亚国家商品展开幕式演出——大型杂技情景剧《雨林童话》精彩亮相,获得了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与会领导人及嘉宾的盛情赞誉。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有关演艺机构随即表示出合作意向,由此打响文化产业项目走进昆交会的头炮。
作为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由云南文投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打造的这台节目,此前在法国进行了为期4个半月的巡演,门票收入达1000万欧元。这是省杂技团有限公司首次与最具实力的国际演出公司合作,独立组团打入欧洲主流杂技市场,从而成为云南省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又一成功范例。此外,云南文投集团正在新加坡实施《辉煌新加坡》演艺项目,进一步显现出云南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云南省依托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影视拍摄基地,与国内外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千里走单骑》《神话》《花腰新娘》《红河》《婼玛的十七岁》《我的团长我的团》《翡翠凤凰》等一大批影视佳作。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每年吸引近百个剧组来云南取景拍摄,形成了全国知名的云南影视品牌。特别是2009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出台《关于加快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影视精品的奖励力度。去年9月,省委宣传部以836万元重奖《金凤花开》《滇西1944》《冷箭》《翡翠凤凰》4部在央视及部分省级卫视播出并引发收视热潮的电视剧精品力作。云南故事、云南题材、云南制作,在中国影视界掀起强劲的“云南文化旋风”。
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锤炼,云南省打造了一批能够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培养了一批文化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文化市场体系。以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建水紫陶、剑川木雕和各种民族刺绣品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成为旅游商品市场的重要内容和知名品牌,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村,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上一篇: 云南举办古琴音乐会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下一篇: 云南将抓住“桥头堡”机遇发展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