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云南
云南
云南积极探索 创造农村文化建设“云南经验”
发布时间:2013-03-22 09:55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3-22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结合本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把文化建设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提出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主旨的文化惠民理念,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以“文化乐民服务农村和谐建设、文化育民服务农民素质教育、文化富民服务农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民演艺协会、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为载体,创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文化部将“云南经验”在全国进行了总结和推广。目前,全省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175个,农文网培学校1249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个,云南经验的成效正在凸显。 

  一、文化乐民——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在云南省广大农村有18000多支农民业余演出队伍常年开展“文化广场”、“文化晒场”活动,已成为广大农村宣传政策法律、倡导文明风尚、抵制落后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的主力军。为保护好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农民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先进文艺活动蓬勃开展,云南省文化厅采用以奖代补、指导成立“农民演艺协会”的方式,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健康发展。在“农民演艺协会”的组织下,许多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走村串寨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使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村寨还开展“星级演员”评选活动,向社会推介自己的“村星”,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并有组织地对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促进了创作能力和演出水平的提高。 

  文山州砚山县按照“滇桂走廊?福地七乡”的文化定位,充分挖掘以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扩大会议会址纪念地——“阿猛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花山”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鲁都克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新模式;通过建设体系为文化乐民构筑“乐”的网络,挖掘遗产为文化乐民打造“乐”的品牌,激活机制为文化乐民建立“舞”的团队,突出主体为文化乐民搭建“演”的平台,整合资源,为文化乐民提供“乐”的保障等方法,初步找到一条切合砚山县民族贫困地区实际的“文化乐民”新路子,打造并推出了维摩乡黑鱼洞村、江那镇听湖村、干河乡红舍克村等一批“文化乐民”典型,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文化育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20095月以来,云南省文化厅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整合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在全国首创并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407所,并在村一级设立分校。与此同时,云南省文化厅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了一批“文化陈列室”,把村发展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成为了村一级开展爱村、爱乡、爱国的文化教育的阵地。并把电子阅览与“绿色网吧”建设结合起来,开设了一批“公共电子阅览室”,既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文化、科技信息查询服务,又满足农村青少年对现代信息网络文化的渴求,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禄丰县作为国家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的重点县,该县突出抓组织领导、抓创建标准、抓管理机构、抓师资队伍、抓设施设备、抓教材建设、抓规范管理、抓培训辅导等“八个抓”,取得积极成效,该县自开展农文网培学校创建工作以来,共举办专题培训班810期、流动培训56场,播放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及优秀宣传片123场,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服务群众3.6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整合资源,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提升素质,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创新载体,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服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富民——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在省文化厅的具体指导下,云南省部分行政村在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创办了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经济实体,整体开发、统一规划和协调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此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这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下设若干分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模式和“技能培训+骨干培养+品牌培育”的效能机制。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的创立,有力地带动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文化富民”。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自然村把发展手工造纸产业作为实现“文化富民”的突破口、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国门文化”形象建设的有力抓手。2006年,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怎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实现“文化富民”?其具体作法:一是文企结合,解决手工造纸原材料枯竭矛盾。经过多方调研,芒团村在省文化厅的帮助下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借助企业的物资、管理和生产能力,规模化种植构树、大力发展手工造纸产业的规划。二是科学规划,全面打造造纸产业链。芒团村以手工造纸产业为核心和突破口建立了一条“植树造林——树皮手工造纸——木材工业造纸——构树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链,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山区植树、芒团造纸”的思路,完善手工造纸产业环节的分工。三是大胆探索金融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经过与孟定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协商,以造纸产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村小额贷款模式对构树种植农户进行信贷扶持。其中,农户以山林土地使用权或农村自有房产作抵押,省文化厅给予部分贷款贴息补助。目前,孟定信用社已经发放贷款110万元扶持芒团村13户农户种植构树,完成20121000亩构树种植计划。四是非遗传习馆与文化惠民产品超市有机结合,促进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深度互动。芒团村建设了芒团手工造纸传习馆,充分利用传习馆的馆舍硬件,创建了“芒团村文化惠民产品超市”,超市除集中销售芒团村手工纸产品外,积极引入临沧市各县区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如傣族手工纸及其深加工产品、傣族竹编工艺品、绣花鞋、土锅、民族服饰等,形成一个既具有文化氛围又富有商业特色的专业卖场。五是创新建设内容,全力推动“芒团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