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云南
云南
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之花绽放澳门——根与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展演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13-06-21 09:15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6-21

  今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十周年,在中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受国家文化部委托,经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文化部港澳台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和云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根与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1368日至23日在澳门成功举办。活动紧紧围绕“七彩云南,情满澳门”,宣传贯彻联合国公约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突出云南民族文化特色,方法灵活多样,收到明显成效。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边疆省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全国罕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近年来,在国家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南省积极探索、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对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推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工作,经过积极努力,今年327日文化部港澳台办正式发文委托云南省文化厅承办2013年“根与魂·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云南省文化厅党组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以黄峻厅长为组长、黄玲副厅长和熊正益副厅长为副组长的展演领导小组。决定由黄玲副厅长带队,安排组织65名同志到澳门完成这次宣传展示任务。其中,省文化厅机关4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7人,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37人,云南省民族村1人,红河州歌舞团2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名。44人在澳停留5天(66日—10日),21人在澳停留12天(66日—17日)。领导小组下设展演办公室、展览组、论坛组和演出组。各组紧密配合,工作有序进行。一是积极准备。及时制定展演方案及实施方案,向文化部和省政府报告工作进程。二是分工协作。召开工作会议,撰写印制讲话、函件和材料,组织研讨、遴选节目、培训演员,添置服装和道具,排练节目,进行彩排;设计、制作“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确定10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和13名赴澳展演的传承人,完成赴澳传承人的展品的报送和托运,制作精美的参展宣传材料;讲座组完成与澳门文化局、澳门博物馆的对接,保障讲座的顺利举办。三是协调工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文化部港澳台办、省政府及具体业务部门进行对接,协调有关州(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珠海拱北海关、珠海边防检查站、昆明机场集团、昆明海关等单位,完成专项资金申请、省级单位因公出国()费用预算、赴澳通行证等相关工作,为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认真组织。活动中,严格管理队伍,齐心协力,克服气候不适、饮食不习惯等困难,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丝毫怨言,听指挥,守纪律,圆满完成任务,成效喜人。五是搞好宣传。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新网、新浪网、《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云南信息报》等报刊网站对活动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六是注重安全。未发生任何安全和突发事件,一方面是澳方工作严谨,另一方面是团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组织有序,严守纪律。 

  活动期间,由省花灯剧院、省民族村和红河州歌舞团组成的云南民族歌舞表演团队表演了白族歌舞、彝族曲调演唱和傣族舞蹈等,获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紫陶烧制技艺、剑川木雕、白族扎染等十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3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技艺展示,让公众饱览云南独特多彩的民族文化。赴澳全体人员站在展现云南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外同胞了解云南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拓展云南与澳门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云南形象的高度,认真对待,积极努力,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 

  这次展演活动要求严格,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效果明显,影响较大。主要取得有三个方面的成效: 

  第一,加强了云南与澳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代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纪志远、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部长刘晓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孙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局长吴晓鸣、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银河娱乐集团副主席吴耀东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澳门银河—东翼广场进行的活动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和展演。开幕式结束后,针对这次活动,当地十多家主要媒体利用半个多小时时间,现场专题采访了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张司长,并进行了深度宣传报道。通过活动开展,加强了云南同澳门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为实施云南文化“走出去”发展目标创造了很好条件。 

  第二,广泛宣传了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由省花灯剧院等单位组成的展演分队,先后分别在澳门银河东翼广场、郑家大屋、大三巴广场连续进行演出,共演出20余场次。云南民间的傈僳族阿尺木刮 、傣族孔雀舞、彝族打歌、白族霸王鞭、彝族跳菜、藏族弦子舞、花灯戏、彝族海菜腔、普米族搓蹉等民族歌舞表演,吸引了来自澳门、广东、香港等地市民前来观看。每场演出结束,演员谢幕,观众掌声不绝,久久不愿离去,甚至有观众冲上舞台,要求与演员合影。观众里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小孩,大家情绪高昂,看得津津乐道。有的看一场不够,一直随演出队伍转点观看,久久不愿离去。在郑家大屋演出时,总导演孙晋昆因地制宜,结合郑家大屋四合院的地形特点,把楼下草坪的舞台和二楼的环境相结合,遥相呼应,使联合国文化遗产的郑家大屋与云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节目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为澳门观众呈现出温馨和谐的精彩演出。有一群观众看完演出后来到后台,拉着演员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不了解云南,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看了今天的演出,才亲身感受到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不仅神奇,而且十分高雅。服装美,表演者漂亮,演出非常精彩!找机会一定要去云南旅游,亲身感受边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一名记者说:“这样棒的演出效果很少见,太有地域和民族特色了,更难得的是每场演出都是现场伴奏,演员真唱、真跳、真奏、真表演……,观众一定会喜欢云南、向往这片神奇和美丽的地方”。闻讯赶来的云南籍戏迷张女士说:“真没想到,在千里之外还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表演,真的很激动,太有福分了,我要把它录下来,让澳门的同事、朋友都能欣赏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云南人真板扎! 

  第三,大力展示了保护工作成果。“云南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集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紫陶烧制技艺、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傣族织锦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锡器制作技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纳西族东巴画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在银河东翼广场、卢家大屋集中现场展示技艺,与澳门市民和观众良好互动。来自澳大利亚的kevin Gilders夫妇看到大理剑川的木雕作品,手舞足蹈地和传承人段四兴交流雕刻技法,并与段四兴互留电邮方便切磋技艺,很遗憾自己只能在澳门呆三天,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剑川学习白族木雕技艺。而纳西族东巴画、傣族织锦的展位前,艺人巧夺天工的双手片刻间便能织绘出一片别样天地,更是引起小朋友们的无限好奇。 

  在联合国文化遗产——建于1889年,传统中式大宅融入西式建筑元素,体现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卢家大屋里,傣族篾编技艺、葫芦丝制作技艺葫芦丝也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一位澳门老先生和几位澳门大学学生纷纷拜葫芦丝和傣族篾编传承人为师,学得很认真,展览期间连续多次前往卢家大屋现场学艺,直到能吹奏出优美的曲子。 

  在银河东翼广场的小舞台上,每天的两场演出,藏族弦子舞、纳西族民歌、民族乐器表演、彝族民歌等节目表演精彩绝伦。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乐器高手何文兴老师的乐器表演,令大家惊叹不已。尤其是当他用一片叶子演奏起澳大利亚民歌,让来自澳大利亚的Jones夫妇激动不已,高高竖起大拇指,不断重复着“talent”。这也引起澳门文化局工作人员的好奇,追着何文兴老师要学艺,连参加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纷纷加入拜师的行列。 

  短短12天的系列活动,吸引了八万多澳门市民和游客,赞誉声声萦绕耳边,传承人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使广大澳门市民和中外观众深切感受到云南各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增进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了云南与澳门两地人民的感情和友谊。 

  通过组织举办“根与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东西,提高了认识,收获了思想,使大家对这次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组织到位,措施有力,是圆满完成展演活动的前提;三是积极工作,做有成效,是完成展演任务的关键;二是认识到位,纪律严明,是圆满完成展演活动的保证。 

  近年来,随着澳门与云南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长足发展,文化艺术交流也日渐频繁,但与经贸交流相比,文化交流与合作还存在不小差距。这次展演活动给予我们以下四点启示和思考: 

  首先,建立文化交流常态化机制。“根与魂”活动交流平台,让云南与澳门因文化交流合作而相近相知,也向澳门同胞提供了解边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促进云南与澳门的沟通与合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出积极作用。由于半个多世纪隔绝的历史原因,云南与港澳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文化艺术交流,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是消除这种距离的最佳途径,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在文化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建立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机制,在文化交流中积累经验,形成共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其次,分享保护经验,推进非遗传承。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共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亦已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90个项目(105个保护单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澳门和云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各自都积累了可供共享的经验,这些都是双方加大交流、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可为其他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合作范例和样本。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会使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落地生根,构建优秀的中华文化。 

  再次,滇澳文化,相得益彰。在今年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期间,除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演、“云南记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歌舞乐演出及专题讲座外,澳门也相应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澳门历史档案馆举办《规矩准绳――澳门造船业的人群、工艺与社会》展览,澳门中央图书馆举行专题讲座《古籍版本鉴定──从澳门中央图书馆刘氏嘉业堂善本讲起》,郑家大屋上映《盛世光影》,澳门中乐团在岗顶剧院镜厅演出《绿染江南》音乐会。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文化同台展出、精彩亮相、相互映衬,丰富了文化多样性内容,观看展演的澳门市民络绎不绝。 

  另外,文化成果,民众共享。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展演活动吸引约8万多澳门市民和中外游客参观,好评如潮。云南省为澳门同胞献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和精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乐,是云南首次赴澳进行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今后赴海外宣传展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今后,云南省文化厅要在文化部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影响,拓宽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大工作力度,争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头羊”,努力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新贡献。(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