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云南
云南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标准化均等化
发布时间:2014-03-12 14:4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3-12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讲好云南故事,唱响云南声音,舞动云南形象,创造了新一轮“云南文化现象”。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2〕52号)等一批重要文件,在全省掀起了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潮。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大文化发展理念,用推动发展的手段保障文化权益,在加快发展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以全新的文化发展思维,诠释文化坚守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实施了一系列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主旨的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新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创造了新经验、迈上了新台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文化民生受到普遍关注。 

  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一些州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有了硬措施。如保山市在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创建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抓手和保山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来抓,高规格成立领导组,高起点编制规划,全民动员抓文化,真正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明确提出“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举全市之力多渠道整合资金约8.5亿元投入公共文化,有力的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 

  2012年,全省文化事业费为13.07亿元,与2010年的8.09亿元相比,增幅达50.4%。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10年的18.9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7元,增幅为48.5%。2012年省政府52号文件,明确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惠民及文化遗产保护资金9600万元,文化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昆明市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包”,以县(市、区)为主,按照年人均不低于6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红河州开远市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自然村“四位一体”阵地建设中,创新思路,引入BT模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村文化活动室采用BT方式建设,由市财政担保,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投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之日起由政府整体回购,为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9个、文化馆148个、乡镇文化站1384个,达标率分别为80.4%、68.9%和50%。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省分中心,16个州市支中心,129个县级支中心,省、州市、县级覆盖率达100%;建成1375个乡(镇)服务点暨农文网培学校,乡(镇)覆盖率达100%;10942个村级服务点暨农文网培分校,村级覆盖率达78%。形成了上有省级分中心、州市支中心,下有县级支中心、乡镇服务点和行政村服务点的文化共享工程五级服务网络,为近千万各族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省博物馆新馆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云南大剧院、西南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玉溪聂耳大剧院、昭通市博物馆、普洱市文化馆和大剧院、楚雄州文化中心、丽江图书馆、丽江永胜边屯博物馆、曲靖市文体中心等一批地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日趋丰富。 

  各级文化部门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的思路,把文化惠民项目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通过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提出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主旨的文化惠民理念,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惠民示范村等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在全国创造了以腾冲大村为典型的“云南经验”,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受到了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1月,文化部在昆明召开全国农村文化建设会议推广这一经验。目前,全省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235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个。各级农文网培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万期,培训农民群众60多万人次,使其成为了农村群众获取科技知识的殿堂,接受文化教育的课堂。去年各级文艺院团通过“文化大蓬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活动,为基层群众演出10771场,受益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以上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初衷,体现了文化民生的宗旨。

  五、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 

  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开展了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云南省高度重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文化部作出安排部署以后,云南省及时成立了以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峻同志为组长,文化厅、财政厅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领导小组,各州市、县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结合云南省实际,于2011年10月联合印发了《云南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意见》(云文财〔2011〕98号)。三年来,云南省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2013年,全省共落实免费开放资金1.78亿元,确保了全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云南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和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各馆(站)按照免费开放的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六、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省文化厅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成功打造了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大家乐”文化广场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两届“大家乐”广场舞蹈大赛,共创演节目5000多个、演出2800余场次,参加演出的群众演员达53.9 万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500多万人(次)。目前,全省各地每年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群众达3000余万人次,广场舞蹈活动已成为云南群众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展示云南省城乡精神文明的标志和形象。二是“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品牌。成功举办3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22个省市、30个少数民族、6000位农民演员、民间艺人进行了演出和展示活动,10万余人参与了活动,真正成为了“农村文化的盛会、中国农民的节日”。三是“农民工文化节”品牌。2012年以来,云南省成功举办了两届“建设者之歌——云南省农民工文化节”,参加创作和演出的农民工涉及16个州市数十家企业近5000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农民工亲情、关心农民工文化素养、关爱农民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和带动,各地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许多地方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被广大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特别是保山市实施了“欢乐乡村大家乐”活动、“千场节目下乡村”活动。全市70%的村(社区)实现“天天有歌舞”,100%的村(社区)实现“月月有电影”,65%以上的村(社区)实现“季季有比赛”和“年年有演出”。在生动、活泼、持久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创作和演出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化作品,在文化部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群星奖”中,云南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总数分别位列西部省区第一名和第三名。(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