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澜沧县在实施“拉祜文化名县”战略中,从澜沧是边疆县、民族自治县、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的实际出发,结合普洱绿色旅游环线建设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在全县161个村委会(社区)组建了161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积极推进农村少数民族业余文艺队伍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成效明显,农村文艺队伍蓬勃壮大,农村文艺科学发展。
一、创新思路,将组建文艺队伍纳入目标任务
一是澜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在2003年县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拉祜文化兴县”战略目标;2004年成立了“澜沧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家小组”;2005年,全面推进“拉祜文化兴县”战略的具体实施。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县民族工作队定期不定期到乡、村指导农村文艺队表演,有效推动了农村文艺表演队建设。2011年在县委十届八次全委会上提出了“拉祜文化名县”战略。二是经过积极探索,为整体推进澜沧县“拉祜文化兴县”战略,进一步加强全县民族文化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澜沧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6月制定印发了《整体推进“拉祜文化兴县”战略实施方案》,将组建和培养农村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队纳入了目标任务。
二、创新方式,正式成立村(社区)文艺队伍
一是按照澜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于2009年12月开始组织实施161名农村文艺队长的推选工作,各村文艺队长的推选方式采取村级推选、乡镇把关、文体局收集统计、县委政府审核的方式来进行,文艺队长推选工作于2010年4月完成。二是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将161支农村(社区)文艺表演队的活动经费及文艺队长的补助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从2010年起,每个文艺表演队每年给予安排活动经费5000元,各文艺队长每年的补助标准与村民小组长的补助标准相等。至此,澜沧县成立了161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做到了每个村一支表演队,并统称为澜沧县雅厄民族民间艺术团,每支表演队100人以上,年投入不少于85万元。三是全县村级小学,1至5年级都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化特长班,让学生从小就学习跳芦笙舞、摆舞,从小就学习吹奏芦笙、响蔑、丽嘎嘟等民族传统器乐。
三、创新管理,保障文艺队伍正常运转
一是加强对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表演队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文广局、民族宗教事务局、旅游局、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澜沧县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以常设机构整合全县文化资源的形式开展工作,其工作职责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抽调全县专业人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具体组织实施“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工作及指导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全县20个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乡镇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目前,该组织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制定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相关政策。为切实开展好全县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建设工作,进一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普办发〔2010〕50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县正在着力实施的“拉祜文化名县”战略和打造“拉祜文化、糯扎渡、千年古茶”三大品牌的目标。相继出台了《澜沧县整体推进“拉祜文化名县”战略实施方案》;颁布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决定》。在《实施方案》和《决定》中具体明确了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四、创新方法,加强文艺队伍业务培训
一是利用各民族、各乡镇传统节庆日定期不定期组织县文化馆、民族工作队专业辅导人员到各文艺表演队进行文艺辅导,不断提高文艺队员的表演能力。二是加强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每年组织全县161名农村(社区)业余文艺表演队队长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内容包括民族文化理论知识、文艺活动组织方法技巧、节目主持、节目创作、民族传统舞蹈、民族民间歌曲等。通过培训,既明确了文艺队长的职责任务,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在带头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四年来,全县共举办文艺队长业务培训班五期805人次,161名文艺队长通过培训返回本村,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3265场次,参与活动群众达50多万人次。目前,全县文艺表演队演员已发展到16000余人。
五、创新活动,引导文艺队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是通过打造“扩塔节”(春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节”(祭茶祖节)等民族节庆,让乡村文艺队伍演员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歌舞大联欢、民族竞技比赛、民族山歌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中。二是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系列全民参与的文体活动。目前主要有才艺大赛、原创歌曲大赛、芦笙舞大赛、广场舞大赛等,让文艺队伍演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三是积极向外推荐农村文艺队伍演员到外地演出。通过扶持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团体,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与推介农村文艺队到外演出。澜沧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浓厚,艺术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拉祜族音乐、多声部合唱、摆舞和芦笙舞更是以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及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征服了县内外观众。农村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演出队先后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进行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拉祜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目前,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已成立了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澜沧哈列贾(LALEJA)乡村音乐小镇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总体规划通过了市级专家评审。澜沧正积极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生产规律的新型经营模式,在保留、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开发,使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更加规范,为展示澜沧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提供新的平台,让独具魅力的传统拉祜歌舞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