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云南
云南
云南澜沧县农村文艺队彰显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14-05-27 09:52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5-27
  2013年以来,随着澜沧县“拉祜文化名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农村文艺队作为一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也日渐活跃,并扮靓着五种角色,彰显出了其独特的魅力。目前,全县共有161支农村文艺队伍,遍洒全县161个村委会(社区)。

    文艺队伍成为繁荣拉祜文化的主力军 

    在全县161支农村文艺队伍中,人员最多的有200多人,最少的也有十几人,最老的有七十老旬,最小还是求学幼子,有党的十八大代表,也有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逢年过节,村组开展各种活动时,都会看到这支主力军活跃的身影。他们利用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编排出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广泛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让群众在一天劳作后享受到歌舞的幸福和愉悦。农村文艺队不仅活跃、丰富了乡村文化,酒井乡老达保“雅厄”民间艺术团、南岭乡勐炳村农村文艺队还多次走进了国际国内各大舞台,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文化揭开神秘面纱,走出云南、走遍中国、走向世界,成为繁荣全县拉祜文化的主力军。

  文艺队伍成为传送党政之音的传声器 

    在平时开展民族团结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时,文艺队自编自演,将党建、廉政文化、禁毒防艾、计划生育、民族团结等政策法规和有关知识,编排成“本土”民族歌舞、小品等文艺节目,用地方民族语言及时传授给当地群众,不仅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且群众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2013年,全县民161支村(社区)民族文艺表演队共开展各类演出活动2000余场次。酒井乡老达保村雅厄艺术团成员李娜倮编排的《快乐拉祜》、《搓达爹》等10多个节目被澜沧县161个党建文艺表演队学习和传唱,在全县各村寨营造了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为确保十八大精神传达到最基层,做到家喻户晓,澜沧县161支民族文艺表演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地方民族语言采取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话身边理、达身边情的方式生动宣讲十八大精神,使十八大精神变为群众乐于接受,一听就懂的“大实话”。十八大党代表李娜倮还在全县开展的专题宣讲活动中,用她自己参会的亲身经历,为广大群众宣讲十八大精神,深深打动了参训群众,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成为传送党委、政府声音的传声器,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队伍成为改善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以前在农村婚丧嫁娶、乔迁新居、举行传统民俗活动时,不同程度参杂了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农村文艺队的成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行为和生活,逢年过节、茶余饭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均会随文艺表演队在当地小广场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赌博、偷盗、斗殴的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更加融洽了,乡风更加文明了,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2006年,老达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景迈山旅游景区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休闲胜地”,芒景村被评为“2011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2012年,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老达保村喜获“魅力十佳新农村”,正在着力打造“哈列贾”乡村音乐小镇;2013年4月,芒景村翁基古寨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荣誉称号;5月,景迈古茶园、糯福教堂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组列入了2012年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上允镇上允村老街组、惠民镇景迈村糯干组、惠民镇芒景村、惠民镇芒景村翁基组芒景村被列入了2013年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在澜沧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和彰显,农村文艺队伍成为改善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文艺队伍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导航员 
    农村文艺队的活跃,不知不觉改变着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行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使澜沧农村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景象。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酒井乡老达保村民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即: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9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公司的成立给当地带来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司于2013年11月获得“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同年11月,南岭乡野阔拉祜影艺公司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5月,公司共收入33万余元。文东乡佤族、布朗族文艺队到外演出创收百万元,农村文艺队伍成为农民致富的导航员。
  文艺队伍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现代经济文化和各种思潮的不断渗入,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的变异、损毁、消失和流失的速度日益严重,民族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农村文艺队成立后,一方面积极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目前,全县有国家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1人,市级传承人51人,县级传承人82人。另一方面,文艺队员利用农闲时间寓教于乐向群众传授民间歌舞,拉祜《摆舞》、《芦笙舞》、芦笙制作等民族歌舞、民间艺术又得以传承;结合“土风计划”的实施,南岭乡勐炳村文艺工作队还组建了2个民间雅厄艺术团传授《牡帕密帕》及芦笙舞,有传习人员500余人。在传习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村民开始自发地互相授艺、互相查对来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再到“我会干”的质的飞跃,拉祜人开始自觉开展文化传承。2013年正月初二,勐炳村文艺队自发组织举行拉祜古调比赛,还邀请了县级专业人士为他们点评,体现了传承队伍、传承村寨、传承文化的主观积极性和活力;老达保村雅厄艺术团成员李娜倮还利用双语专门向1至5年级学生传授拉祜文化,教孩子们跳芦笙舞、摆舞、弹吉他。同时,她还带领村民学习民族贺歌、礼仪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学唱活动,带头跳民族健身操、三跺脚、芦笙舞、拉祜摆舞等,有力保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文艺队伍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