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第五届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张文华等领导
及文化志愿者代表向紫光、搜狐、谷歌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赠送“福”字。
中国文化报记者赵菁报道: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书法协会的赵德祥今年整60岁,他每年春节前夕和伙伴们一起为乡亲们义务写春联、“福”字也有五六个年头了,不过他说,自从有了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他们就从为邻里乡亲服务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这不,2月1日,他和其他的文化志愿者又一起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清华科技园,“没想到我这个农民还能给那些高科技人才送文化”!
祝福2013——文化志愿者村村行
2月1日,2013年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在清华科技园正式启动,文化志愿者们与科技园企业员工一起庆祝蛇年春节的到来,同时启动了由海淀区文化志愿者发起的,旨在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高新企业送去具有“小精尖”特点文艺节目的文艺轻骑兵“海燕行动”。在活动现场,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张文华等相关领导和北京文化志愿者代表向紫光、搜狐、谷歌等企业员工赠送了“福”字;书法志愿者挥毫泼墨,为百姓书写春联、“福”字;手工艺志愿者则带着吉祥的剪纸、精美的盘扣等民俗工艺品,现场指导参观者制作手工艺品。最吸引人的,还是海淀区文化志愿者为科技园企业员工及现场观众奉献的一台精彩的演出,歌舞、相声、器乐合奏等让人轻松开怀,来自煤矿文工团的泓刚则施展“魔法”,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多日雾霾之后,这份景象让人感慨又感动。清华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李志强说,志愿者们把文化送到“村”(中关村)里来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党总支书记张迁则表示,文化志愿者与科技工作者欢聚一堂,正是要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首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实现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动仪式结束的第二天,由全市文化志愿者培训师和文化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就来到京郊延庆县珍珠泉乡桃条沟村,带着自费购买的年货、慰问品、春联、“福”字、窗花,与村民们共度新春。此次活动也标志着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村村行”活动全面展开。
桃条沟村是北京北部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全村仅12户居民,且大部分为空巢老人、残障老人及留守儿童。一到这里,文化志愿者们就忙活起来。每走进一户村民家,专家型书法志愿者都会铺开红纸,为百姓现场书写春联、“福”字,其他志愿者则与村民一起张贴起散发着墨香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寂静的小山村立刻沉浸在红火热烈的节日氛围中。志愿者们带来的年货、图书、文化用品,更为欢乐、祥和的节日锦上添花。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偏远的京郊山乡农村,处处活跃着首都文化志愿者的身影。
“送福到家”已成为北京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今年的“送福到家”启动仪式,除了在海淀区的主会场举办之外,还在石景山区及门头沟区设置了两个活动分会场,以进一步带动全市文化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北京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石景山区分中心联合区残联、社区服务中心及北京军区开展了以“送福到社区、演福到基层、贴福到家庭、写福到军营、拍下幸福笑、留下全家福”为亮点的慰问文化活动;门头沟区文化志愿者来到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司令部所在地——斋堂镇马栏村,通过举办“北京文化志愿服务”主题展览,为百姓现场书写、赠送春联、“福”字,开展传统戏曲、民间花会展示等活动,为当地百姓送去真挚祝福。
近年来,首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日益成为“北京精神”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文化之都的建设者、文化惠民的使者。2012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被列入北京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工程,全市共有超过16万人次的文化志愿者通过开展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及参加“城市文化志愿艺站”“文化感动生活”“助残月”“关爱特殊儿童月”“敬老月”等主题宣传活动,为社会提供义务文化服务106万余小时,服务项目2万余次,320万群众享受到首都文化志愿服务成果。
“送福到家”系列文化活动始于2009年春节,是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和各区县文化志愿者分中心的配合下开展的一项品牌活动。5年来,通过“送福到家”,文化志愿服务已经纳入北京市“三下乡”长效机制建设,为传统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同时锻炼了队伍,吸引社会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在前4届“送福到家”活动中,共有超过1.1万名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送出春联、“福”字近15万副(张),数十万群众享受到了“送福到家”志愿服务的成果。
2013年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推动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学雷锋活动,营造欢乐、和谐、文明的节日氛围而举办的。北京市文化局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处处长、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黄海燕表示,一年一度的文化志愿者春节“送福到家”活动,既是深入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启动全市年度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起点。今年举办的“送福到家”活动从元旦开始预热,在春节之前达到高潮,有近2000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到街道社区、乡镇农村、部队、单位,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69项,举办花会、灯会、演出、联欢、培训、摄影等活动,为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送去节日的祝福和问候。
2013年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在春节前掀起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高潮。目前,北京市20个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都已组建起文化志愿者小分队,深入企业、军区、社区、农村、敬老院、康复中心,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送去真挚祝福,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偏远的京郊山乡农村,处处活跃着首都文化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饱满的激情、热忱的服务、丰富的活动,为全市百姓送去了丰盛的节日大礼,在全社会营造出欢乐喜庆、温馨和睦的节日氛围。
69项活动为百姓送去文化大餐
据介绍,今年的“送福到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是扎根基层,参与广泛。今年,全市20个分中心根据百姓的实际文化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近2000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农村、基层单位,用69项文化志愿服务为百姓送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其次是公益主导,切实服务弱势群体。围绕扶危济困开展志愿服务,是北京文化志愿者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的“送福到家”活动,除了服务基层百姓,还加大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文化扶助。第三是活动丰富,合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除了现场书写、赠送春联、“福”字等传统活动,今年的“送福到家”进一步突出了时代感与互动性。各分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区域文化资源,为百姓量身定做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让新春佳节更加欢乐、祥和。
也许,我们可以在这里追踪文化志愿者们的脚步,走近百姓,走进基层,去感受一份浓浓的关爱之情。
在朝阳区,文化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感情将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带到基层,把温暖和快乐送给群众。1月31日,朝阳区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的患者们早早地在活动室内守候。面对这些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文化志愿者倾力表演了花唱绕口令、近景魔术、变脸、歌曲等节目,形式多样的演出感染了患者,他们一边拍着手掌,一边灿烂地笑着。“演出对患者们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我们以后会经常组织这样的公益性演出,把欢乐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志愿者小张说。2月3日是农历小年,天空虽然飘起鹅毛大雪,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门口却是一片热闹,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垡头街道诗书画协会会员及书法爱好者组成的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为居民写春联、送“福”字,“超市里有送春联的,但是我还是喜欢别人亲笔写的春联。”家住垡头地区的李阿姨边说边高兴地展示了向志愿者求得的一副春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顺义区以“文化年货”贺新春为主题,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乡镇农村和街道社区开展“送福到家”活动,数万百姓享受到送福下乡的文化志愿服务成果。由学校教师组成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现场挥毫泼墨,为百姓书写春联、“福”字近万副(张);摄影志愿者为农村家庭拍摄全家福,并现场打印、装框,赠送给当地的村民;由文化志愿者辅导的特色民间花会、木林中幡、秧歌等也在农村文化大院轮番上演。
此外,在密云县,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与市新闻出版局、首都出版发行联盟、英大传媒中国电力出版社在河南寨镇钓鱼台村共同举办“送福到家”文化大拜年活动。活动现场,文化志愿者为父老乡亲们送上了各类文化书籍,送上了书法志愿者现场书写的春联、“福”字,演艺志愿者还送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老百姓深受感动,一同分享了此次活动带来的欢乐、喜气与福运。在平谷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联合了老干部局、妇联、文联、计生委、残联等多家单位,100多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各个乡镇街道,送去精彩节目,辅导基层剧团。在东城区,书画志愿者们为北锣鼓巷、国子监等10余个社区的数百名居民挥毫泼墨,现场书写春联、“福”字,有些社区群众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百姓们把书法志愿者挥毫泼墨的桌子团团围住,争相请他们书写春联;拿到春联后,一边忙不迭地摊开、晾干,一边喜气洋洋地鉴赏、品评,活动现场被渲染得一派红火……
在“送福到家”活动中,每一位文化志愿者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北京文化志愿者的影响,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首都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一篇: 北京探讨文化科技资本的融合之道 |
下一篇: 北京市文化局为市民打造丰富多彩、经济实惠的文化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