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省台州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非遗相关旅游项目60多个和特色非遗旅游线路4条,年吸引旅客突破100万人次,全市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连续3年居于全省前三位,文化旅游魅力日益凸现。
一、注重“三强化”,健全文旅联动发展机制。一是强化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保护的发展思路,专门成立由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牵头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关事宜。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组织编制了《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市域范围内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古法技艺、民俗舞蹈和民俗故事等6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门别类进行统筹,确保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三是强化审批监督。通过完善事前审批和强化执法监督等手段,在旅游开发中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在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二、注重“三彰显”,协同文旅联动发展步调。一是在非遗展示设施中彰显旅游功能。政府财政和民资共同投资近3亿元,先后建成吴子熊玻璃艺术馆、黄岩翻簧艺术馆、济公故居、三门石窗艺术馆和临海民俗博物馆等11个具备非遗展示和旅游参观等功能的专题非遗展示场馆。同时推动临海国华珠算博物馆等大型民间博物馆引入当地特色非遗展示项目,与重点非遗展示场馆一同纳入台州特色旅游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荐名录,年吸引旅客人次突破12万人次。二是在地方旅游节庆中彰显非遗特色。有针对性地将各地特色的祭海表演、佛道音乐、济公故事、温岭石雕技艺等20多个特色非遗项目与临海古长城节、温岭石文化节、仙居油菜花节和天台济公文化节等特色地方节庆活动进行对接,既增厚了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非遗特色。三是在对外推介时彰显文旅互动。各地政府与文化及旅游企业联合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博览会和交易会时,均突出项目在文化和旅游上的特色互补。义乌文博会连续4年将工艺美术金奖授予台州在非遗保护项目基础上开发的兼具旅游产品功能的台绣装饰绣画、三门微型石窗等产品。
三、注重“四推动”,提升文旅联动发展层次。通过非遗项目和现有景区的合理组合,赋予景区、景点以更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使之成为旅游市场的卖点和亮点,形成了一批有内涵、有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经典线路。一是推动保护性项目进景区。积极引导和支持漆金木雕、临海古长城营造、古民居建筑技艺等一批古法营造技艺项目传承人参与各景区古建筑保护,先后修复了临海台州府城、桃渚古城、仙居皤滩古镇、椒江海门老街、路桥十里长街等一批历史人文古建筑。二是推动观赏性项目进景区。通过几年培育,临海词调、张秀娟剪纸等项目进入紫阳古街,无骨花灯展示馆成了皤滩古街景区的主打景点。去温岭长屿洞天听石洞音乐,在仙居漂流景区听仙居山歌,到天台欣赏佛道音乐均成为了当地旅游热点。一大批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甚至婚嫁礼仪、求雨祈福等习俗也被搬上旅游市场的舞台,受到欢迎。三是推动体验型项目进景区。依托台州府城传统小吃、玉环鱼面小吃等传统特产制作加工技艺,相继涌现了临海古城风味小吃一条街、海门老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美食特色旅游街区,还形成了仙居八大碗、天台全牛宴等一批特色餐饮。同时椒江、温岭和仙居推出的“在海上做一天渔民”、“在农地做一天农民”灯特色农(渔)体验项目均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品牌。四是推动产业型项目进景区。相继培育了羊岩勾青、天台云雾茶、修缘蒸糕、天台笋茄等30余类地方特产饮食产品和玻璃雕刻、翻簧竹雕、无骨花灯、临海泥塑、台州剪纸、天台彩塑等40多种工艺美术产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济公传说》、《戚继光故事》等书籍以及台州乱弹、台州道情等音像制品也都获得不错的销量。天台佛教城依托干漆夹苎工艺开发的佛像产品,单个产值最高超过3000万元。(来源:浙江省文化厅)
上一篇: 浙江美术馆“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落幕 |
下一篇: 浙江剧院联盟、院线管理公司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