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惠百姓、乐传承、共分享”——浙江宁波非遗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14-05-08 09:3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5-08

  53,由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阿拉非遗汇”,在宁波文化广场精彩落幕。这场以“亲近、传承、共享”为主旨的非遗盛会,共推出了200个展位近100项非遗项目展示,8场次20项非遗项目展演,还有10多项手工技艺、传统游戏现场免费教学,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上演了连续3天、持续火爆的传统文化盛宴,共吸引近6万人次的热情参与。 

  一、惠百姓:让传统文化与百姓更亲近 

  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对第二届阿拉非遗汇的策划实施中,按照展示、展演、课堂三大类进行划分,各区域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交叉互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项目选择、活动设计、场地设置等方面,与上届相比更强调参与性、体验性和联动性,以实现让百姓在亲近非遗的同时,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快乐的目的。一是项目选择重体验。本届非遗汇共邀请了浙江省及国内知名百年老字号近40家,宁波本地各级非遗项目50余项,最受百姓喜欢的地方特色美食项目的比例大大增加。二是活动设计重参与。“童趣拾遗——非遗课堂”不仅在现场开设了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青瓷拉坯等传统手工艺免费培训,还特面向社会招募多位传统游戏达人,在演出间隙带领市民体验蒙眼贴鼻子、滚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童年游戏的乐趣。三是场地设置重联动。展示、展演、课堂三大区域动静结合、有机联动。三台非遗项目展演共上演二十多个精彩的节目,以循环演出的形式贯穿每天的展会。其中奉化布龙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还在展示区内还设置了背景装置,供有兴趣的市民拍照留念。 

  二、乐传承:让非遗工作在健康中发展 

  “阿拉非遗汇”旨在为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市民之间,搭建一个公益传承传播的服务平台,并以此进一步推动宁波非遗保护工作的提升。一是提升非遗项目品质。本届非遗汇上,各非遗项目传承人都带来了新近创作的精品和获奖作品,而面塑、香袋、剪纸等许多百姓喜爱的技艺则邀请了多位艺人现场斗艺。既有效带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发展,也为各类非遗技艺创造了交流提升的空间。二是健全非遗保护机制。本届非遗汇是宁波市首批创建“三位一体”保护综合体(示范体)之后的第一次集中展示,80后、90后年轻艺人和学生的出现折射出创建工作初见成效。这项涵盖项目、基地和传承人三方面的考核指标,让宁波非遗在政府投入、基地建设、传承发展等方面得到了有力推动。 

  三、共分享:让非遗成果与社会共建共享 

  阿拉非遗汇是市非遗保护中心2013年创新打造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开放创新、联合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成功运作下,第二届非遗汇出现了未演先热的局面。一是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首届非遗汇的成功举办,曾为新落成的宁波文化广场增加了数万人次的客流。今年年初,宁波文化广场就向市文化馆发出了第二届阿拉非遗汇继续合作的邀请,并在活动筹备与进行期间,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协助,非遗汇也成为文化广场五一活动的最大亮点。浙江省老字号协会也延续了上一届的合作模式,并在项目选择、展示推介等环节给予了宁波最大的优惠。二是拓展宣传网络合作推广。报业集团、移动电视、电视台、电台等宁波本地媒体的深度合作,也在本届非遗汇期间全面铺开,为广泛传播活动信息,提高活动在市民中的覆盖率、知晓率、参与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推动社团建设完善提升。非遗汇首次与宁波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将非遗志愿者引入活动当中,并受到了观展市民的夸奖和传承人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宁波市非遗中心还建成了非遗课堂、非遗小卫士等志愿者团队,非遗联合会也已筹备就绪,系列社团建设的方式也成为非遗保护社会力量培养、提升非遗成果共享的有效途径。(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