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56个剧种(项目)唱响“浙江好腔调”
发布时间:2014-07-16 09:24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7-16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社、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于5月至6月联合举办了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2014“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也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浙江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夏宝龙关于传统戏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56个剧种(项目)全面展演,整体检阅保护成果 

  浙江省是戏剧大省,全省有56个剧种(项目)列入了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有24个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此次展演做到56个剧种(项目)全覆盖,共有74个经典的原生态传统戏剧节目登台亮相。参加演出的既有专业剧团,也有民间草台班社。

  二、十大专场好戏连台,濒危戏剧焕发生机 

  展演共分为皮影戏说、木偶情缘、乱弹正传、目连传奇、摊簧悠扬、高腔遏云、浙风越韵、梨园撷英、经典流芳、山水依旧等10个专场,先后在温州、台州、绍兴、衢州、金华、杭州依次展开。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集中一地大规模展演的做法,选择不同的剧种生态区进行分场式的展演,相近的剧种(项目)同台演出,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提高。特别是醒感戏、花鼓戏、车灯戏、茶灯戏(唱灯)、菇民戏、傩戏等纯草根原生态的濒危小戏亮相,引起各方热切关注。

  

    三、三大主题重点宣传,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两美”浙江、宣传“五水共治”战略三大主题。传统戏剧,蕴含着孝、善、慈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生动地表达了忠孝节义、家国情怀,通过戏曲形式传递了正能量。同时,专门组织举办了“山水依旧”浙江传统戏剧曲艺主题演唱会,在传统戏曲剧目中遴选了与“水”有关的经典剧目选段,宣传弘扬了爱水、保水、惜水意识。

  四、八百草根粉墨登场,绝活绝技精彩亮相 

  此次展演共有8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除部分来自专业剧团外,大多数为民间草根演员,或来自于民间戏剧班社,其中不少是放下锄头登台唱戏的农民。虽然缺乏程式化的专业训练和老练的舞台经验,但他们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海平调新生代女演员表演的男角绝活“宁海耍牙”,神奇的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有着古老历史的目连戏,吸引来了30多位专程从北京、上海赶来观摩的专家学者和戏剧研究青年学子。

  五、万场大戏送进礼堂,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乡村是传统戏剧生长的土壤和呈现其蓬勃生机的广阔天地。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送戏进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浙江好腔调”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资助100万元,用于支持送戏进文化礼堂。全省1800个专业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和传统戏剧票友戏班,深入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演出,形成热潮。

  六、两大省级传媒联手,发挥宣传放大效应 

  浙江日报社、浙江广电集团共同参与主办了2014“浙江好腔调”系列活动,大张旗鼓开展系列宣传。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积极推波助澜。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专题报道60多篇。同时,制作了“浙江好腔调”10个专场播出专题片(每部60分钟)和“戏剧人生”专题片10个(每个6分钟),将陆续在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播出。委托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系列专题片。

  七、四个专题理论研讨,探寻戏剧振兴路径 

  “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研讨活动包括永嘉乱弹现象、新昌调腔现象、婺剧现象以及“天下第一团”保护传承等四个研讨会,总结成功经验,探寻保护规律,推广有效做法;研究破解当前濒危剧种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八、一个计划绘制蓝图,56个剧种一个都不能少 

  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研究编制《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并对传统戏剧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制订具体落实的措施,将着力在保护戏剧生存生态环境、彰显剧种特色、建立传承基地、做好传人培养、促进流派发展、抓好剧目创作、推进继承创新、服务当代社会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确保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