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丽水以“乡村春晚”为载体构建当代乡村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5-03-03 09:17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3-03

  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平时大多“空壳”、春节期间人口集聚,除了走亲访友,大多以麻将、赌博取代文化生活,喝酒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春节期间成为乡村综治和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自2013年起,该市着重从建设丽水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式符号——“乡村春晚”入手,因势利导,创新机制,服务和引领并举,广泛激发了乡村文化自觉自信,有效实现了“乡村春晚”从“点”到“面”再到“质”的提升,引发了全市乡村建设连发效应和众多主流媒体聚焦关注。2013年,“乡村春晚”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项目。2015年春节前后,该市共有587个行政村先后自办“乡村春晚”,出现了百万群众参与村晚、20多万外地游客走进秀山丽水乡村过大年、众多主流媒体分别聚焦丽水的文化现象,丽水乡村春晚成为继“丽水三宝”之后,最受社会群众关注、拉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非遗保护、激活乡村生态活力的文化金名片。  

  一、因势利导,创新文化建设机制,激发乡村文化自觉自信 

  一是点面结合推动。将被誉为最牛山寨春晚的“月山春晚”作为乡村自办文化样本,通过组织学习观摩、培训宣传等做法在全市范围内予以全面推广。同时,在全市推行“乡村春晚”示范县建设,由各县(市、区)自主申报,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要求开展创建的6个县要有40%以上的行政村自办“乡村春晚”,通过2年时间的创建,极大地激发了各级文化部门的积极性。目前,6个创建县已全部通过验收。此外,在推广“月山模式”的基础上,要求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推行乡村文化礼堂“村晚全覆盖”行动,广泛激发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丽水的“乡村春晚”得以迅速“扩面”发展。2015年春节前后,该市各地举办的“乡村春晚”由2012年的120台猛增到587台。 

  二是打造品牌推动。将“乡村春晚”项目提升到政府引领的层面进行规范推动,专门安排了专家力量、专项资金,重点推动“乡村春晚”省级示范项目培育建设,先后制定了《“乡村春晚”五年建设规划》、《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乡村春晚”制度设计》等文件,使“乡村春晚”项目建设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轨道。2013年,“乡村春晚”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公共文化专家组论证,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同时还被推荐为全国公共示范预申报项目。 

  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创新推出“文化订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基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乡村春晚”的特色和品牌。市级专门安排60万专项资金,县级配套相应资金,根据群众所需、各地特色,实行“按需定制”、“带资定制”、“高质订制”等不同形式服务推动,激发基层的创建活力。该市“乡村春晚”建设形式多样、亮点纷呈、各具特色,如:景宁以“百村闹春”的形式组织了100多台村晚,云和突出“百项非遗”为特色办村晚,缙云结合当地婺剧特色办村晚,遂昌结合乡村旅游办村晚,莲都以“天天乐”为基础办村晚。“文化订制”模式催生了一台台“非遗村晚”、“畲族村晚”、“婺剧村晚”、“旅游村晚”,一县一特色的“乡村春晚”品牌正在全市迅速形成,月山春晚、沙溪村晚、大田村晚等10多台村晚开始打响全国。 

  二、以文育民,助力和谐乡村建设,构建当代乡村精神家园 

  一是推进村风民风转变。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通过“乡村春晚”等春节文化活动的开展,引导村民把在春节期间聚到一起排练、跳舞、参加活动作为新风尚,使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融,赌博、迷信等社会陋习得以消除,村民间的关系更加美好和谐。部分村还为“乡村春晚”安排相应配套的文体活动,不仅活跃了节日氛围,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二是推进种文化纵深发展。各级文化部门主动上门为“村晚”举办做好业务指导,提升节目质量,激发各类草根艺人的创作积极性,使一个个反映乡村特色、带着泥土芬芳的节目登上了“乡村春晚”舞台。同时,“村晚”舞台使农村群众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农村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由农村群众自发组成的业余文化团队。 

  三是推进民俗和非遗传承。丽水市是全国第一个民间艺术之乡,春节期间,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丰富多彩。针对这一特点,在启动“乡村春晚”项目建设时,该市文化部门就把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列入“村晚”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扶持、包装,使丽水的“乡村春晚”成为传承和坚守传统文化、记住乡音乡愁的有效载体。民间绝技、祭祖祈福、刘坞小调、舞龙、舞狮、台阁等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纷纷亮相“乡村春晚”舞台。 

  三、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影响力,催生乡村生态经济新模式 

  一是部门携手联建,打响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春节前,该市举办了全市“百台特色乡村春晚”联建工作会议暨丽水乡村春晚文化漫游活动开幕式,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带领10个“乡村春晚”特色村的村长上台吆喝,一起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到丽水乡村上村晚、过大年。在培育“乡村春晚”文化品牌的同时,该市文化部门主动与旅游部门合作,将“乡村春晚”与乡村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借助乡村春晚的平台大力宣传丽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丽水乡村来旅游,推动文化事业实现产业经济价值。通过吆喝,春节期间,共有20多万名来自上海、广东、杭州等地的游客慕名到丽水乡村上村晚、过大年。遂昌县大田村、庆元县月山村、莲都区沙溪村等12个特色村旅游火爆,并在农村打开了本土生态农副产品窗口。其中,大田村农家乐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达3000余人次,同比增长13.5%,产生的“村晚红利”达180多万元,同比增长14%,有10多名外地游客参加了大田春晚演出,300多名游客观看了大田春晚。 

  二是主动向外宣传,扮靓丽水“乡村春晚”名片。主动和省级以上媒体对接,加大了媒体宣传力度。该市和浙江日报社合作策划举办了“快乐村晚”活动,浙江日报专门拿出140万元的版面对“乡村春晚”进行连续深入的报道,并通过“佳友民情快车”栏目、美丽乡村周刊、浙江新闻客户端和“老家”微信号、佳友民情快车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对丽水“乡村春晚”进行全面展示、报道。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专门派出摄制组在春节期间到丽水市相关县(市、区)进行拍摄报道。通过一系列推动,丽水“乡村春晚”现象受到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其中丽水市景宁县的东弄春晚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月26日,新华社刊发丽水市“乡村春晚”报道1篇,浙江日报10篇(其中整版1个),中国文化报1篇,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播出5次,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新闻播出10次。 

  三是开展“最美村晚”评选,打造村晚建设示范样板。2014和2015年,该市连续两年以网民投票、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网络“最美村晚”评选,从全市所有的村晚中,挑选10台最能代表村民自办、群众参与度高、乡音乡情浓、社会宣传效益好的“乡村春晚”,作为示范样板进行重点打造,激发广大农民“我的文化我做主”的主体地位,实现“乡村春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