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此心安处是家乡
——浙江“千万工程”提升城乡居民文化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3-06-27 11: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6-27
  多看一本图书,少了几个牌场;多建一个球场,少了几顿酒局;多看一场演出,少了一些纷争……初夏时节,漫步在浙江城乡,山清水秀,景美人和,随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来,浙江按照“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要求,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引领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火车头,实现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有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
  截止到2022年年底,浙江已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288个、公共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501家,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图书馆分馆3679家、文化馆分馆1854家、农村文化礼堂2万余家、村(社区)文化活动空间8836家、乡村博物馆464家、文化广场3846处。
  品质建圈,“圈”出高质量
  利用现有空间创建、活用闲置空间改建、依托社会空间合建、依托社会资源共享……浙江省因地制宜,坚持城市书房“静”、文化驿站“动”、乡村博物馆“厚”有机结合,将“藏、阅、借、还”等阅读服务与艺术展览、文化沙龙、非遗体验、小型演出等服务功能融合,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在全省城乡打造时尚化、休闲式、体验版、互动型、文艺范、主题性嵌入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激活品质文化生活圈。
  “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力,整合宣传、文旅、团委、科协、体育等16个部门的各类文化场馆,遵循便捷、就近、高效原则,以老百姓居住的村(社区)为圆心,按照1公里至1.5公里半径有序规划建设和管理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芳介绍。
  杭州图书馆茶文化主题分馆、台州市以“和合文化”为主题建设的“和合书房”、嘉兴市的“禾城艺”“健心客厅”、桐乡市乌镇·有戏FUN音乐剧文化共创空间……这些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随处可见,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网红打卡地,有的还成了外来游客必选的旅行目的地。
  浙江还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纳入“浙江智慧文化云”统一管理,并建立文化圈服务指数监测体系,提供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一体化、模块化服务,实时推送文化展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清单,为公众打造丰富多彩的“一站式文化链接”。
  “浙里文化圈”应用更是打通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资源,推出看书、观展、演出、艺培等七大惠民场景,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文化空间。自去年10月26日上线以来,注册用户达161万,访问量达1亿多人次。
  空间众创,“创”出新风貌
  把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浙江省各地按统一要求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经过努力,全省已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一体化运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千万工程”让浙江城乡更加宜居宜业,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注入。在浙江,厂房变书房、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工程启动至今,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千万工程”不仅重塑城乡生态,更激活了城乡传统文化内涵。在浙江,推动优秀城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蔚然成风。杭州市临平区塘栖古镇通过做好吃透“历史”、体现“历史”、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等深度文章,不但让古镇焕发新生机,更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
  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搭乘“千万工程”快车,环境好了,道路通了,乡村旅游愈发红火,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李祖村邀请专业运营团队经营村庄,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运营团队负责人金靖表示,村民建设乡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团队想打造众创空间,村民就把农房腾出来;游客太多,村民就把自己家吃饭的桌子贡献给客人。
  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把百年传承的画匠文化发展为现代农民画产业,村民“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画出了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聚焦红色、农耕、子恺“三大文化”,打造子恺漫画村、红色美丽村庄,逐渐形成了产业富美、环境秀美、文化尚美、村庄和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在浙江,“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我们的村礼”等系列文化“村”品牌越来越响亮。这背后,唤醒的是城乡居民精神层面满满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文化管家,“管”出获得感
  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服务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协调。从2017年开始,浙江在省级层面联合五部门开展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已连续招生5届共计243人,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稳定性。组建乡村业余文艺团队,共有“三团三社”等业余文艺团队7.77万余支,评选省级文化示范户和乡村文化能人近千人,有效提升“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行效能。
  “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演出、音乐会、展览相比,乡村里的文化活动显得格外珍贵,一台戏、一场露天电影,有时就足以引爆人气。”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既需要第三方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激发广大群众的原创性和参与度,让台下的观众变成台上的主角。
  今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总结推广杭州市萧山区文化管家服务模式,在全省加快文化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步伐。如今,从一个区出发,文化管家服务模式逐渐被推广到浙江各地。以杭州为例,2022年,杭州各区(县、市)农村文化礼堂入驻文化管家409名,共投入资金2497万元,举办辅导培训等活动7314场次,参与群众213万人次,同比增长291%。
  杭州临平区打造文化保障卡平台,综合集成14个区级部门、8个镇街资源,发布“文化保障卡”数字化应用,59家文旅体企业入驻平台,上架287种、1.3万余件文旅体产品。目前,浙江省由政府建设(含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基层公共阅读服务空间中,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设施占比达45.4%。
  据了解,在2020年浙江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从去年开始,在全省开展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2022年共提升53项,今年计划提升103项。下一步,还将针对部分公共文化空间布点不够科学等问题,结合手机信令大数据、路网数据等手段,测算最优空间布局和新增设施规划目标。同时,根据新时代新需求,将创新发展邻里图书馆、城市文化会客厅等新型空间建设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徐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