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左为青花大罐,右为康熙五彩罐。记者浦峰摄
新京报(记者蒋彦鑫):在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北京文物局等发掘出近百万片陶瓷残片,且大都来源于明朝早中期。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瓷器坑。目前,该瓷器坑如何形成,尚是待解之谜。
已整理出70多万片
31日,一千多箱陶瓷残片整齐地堆放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据介绍,发掘工作8月3日结束,目前已整理出的陶瓷残片共70多万片,还有部分尚未整理。
瓷片来源于西城区毛家湾1号。该地目前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办公点,昨日,大楼正在整修,地面上坑坑洼洼,但发掘出瓷器的坑已经铺设好供暖管道,并已经添埋。
据介绍,埋藏陶瓷残片的大坑呈不规则长方形,长7.8米,宽5米,最深的东南角距离地表4.3米,大坑之内,满满当当地装满了陶瓷残片。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在盛产瓷器的景德镇,也未一次性出土过如此大量的瓷器。初步估计应该是明代中后期埋下的。
残片年代跨度200年
此次出土的陶瓷残片绝大多数是属于明代早中期的,有极少数属于元朝,大概年代跨度为200年。蹊跷的是,在70多万残片中,却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器皿,有的器皿有使用过的痕迹。
除了年代不一之外,残片并非来自一个地方,而是产自全国各个窑口,包括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瓷州窑、枢府窑、德化窑、哥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烧造的最多。
同时,这些瓷片多是民窑产品,仅有个别出自官窑。所出的器型基本涵盖了日用瓷、陈设瓷和建筑用瓷等。
出土瓷片在釉色上,以青花釉、白釉为主。瓷片中,采用步施釉手法的器皿也占不少,而此种技术目前已经失传。
梅宁华说,此次发掘的陶瓷残片,对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市文物研究所将对所有瓷片清洗分类后,再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随时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
■分析
瓷器坑形成有三种可能
31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坑形成有三种可能。
1.瓷器库的碎窑处理地据史书记载,毛家湾位于明皇城西北角的西侧。可能当时在此设立了一个瓷器仓,存放宫廷所需陶瓷。久而久之,一些碎瓷则堆放在固定的位置,形成这个瓷器坑。
2.皇宫破碎用品堆积地该瓷器坑可能是当时宫中用过的旧瓷破瓷的堆放地,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完整的器皿,而且有使用过的痕迹这两点。
3.运输中的碎窑处理地毛家湾在当年可能是水路运输的某个终点站。在运输途中,一些瓷器损坏后,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人为挖出大坑,用于掩埋这些碎窑。
孔繁峙表示,目前,这些都是推测,相关部门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瓷器坑的来源。
上一篇: 香港迪斯尼乐园12日开园 曾庆红出席开幕式 |
下一篇: 56古琴56民族共庆祖国56华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