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杭州隆重召开浙江省中国话剧诞辰百年纪念大会
发布时间:2007-04-12 10:11 来源: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 2007-04-12
 
(大会现场)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致辞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主持纪念大会

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介绍浙江话剧百年的经验与启迪

    浙江文化信息网:4月11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西子湖畔喜气洋溢。杭州,因有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首先将西方的话剧艺术介绍到我国而被认为是中国话剧诞生的源头。在“话剧百年”之际,杭州被列为全国“话剧百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城市之一。

 

    回顾百年历程 展望新的辉煌

 

    11日上午9点,浙江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到会致辞。她说,浙江是中国话剧的诞生地之一。1906年,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李叔同先生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首次上演话剧,并很快将之引入中国。1912年,我国首批话剧团体之———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诞生。从此,话剧艺术犹如烂漫的山花在浙江的舞台上盛开。同全国一样,浙江话剧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浙江话剧因此成为全国话剧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话剧百年史册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盛昌黎指出,时代和人民需要话剧,文化大省的建设更需要话剧的繁荣。让我们以百年庆典为起点,关注社会、面向基层、反映民生,努力创作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话剧艺术精品,为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省文化厅长杨建新畅谈了浙江话剧的历史与发展。他说,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先驱者李叔同、欧阳予倩、田汉、洪深、夏衍等都曾在浙江开展推动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活动。李叔同从日本回国,使话剧“在日本育苗,到中国种植”。于是“春阳社”、“进化团”来杭演出。之后, “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在杭成立。1931年田汉和田洪还通过刘保罗与舒绣文、魏鹤龄、应云为等人在杭州南山路绿杨新村办起了“五月花剧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左翼戏剧运动。随之而来的便是浙江蓬蓬勃勃的学生演剧高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浙江各地的话剧团体相继成立,青年学生中的戏剧社团活动更加活跃,浙江省第一巡回戏剧歌咏团、杭州艺专剧社等在社会上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由周恩来直管、地下党领导的抗敌演剧四队、九队在江浙沪一带演出了大量郭沫若、曹禺、夏衍、田汉、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剧作,《孔雀胆》、《草木皆兵》、《雷雨》、《原野》、《风雪夜归人》、《升官图》等,掀起了一股话剧的观演热潮。著名话剧作家夏衍的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在抗战时期也红极一时。出生浙江乌镇的茅盾先生创作的话剧《清明前后》,至今让人回味。

 

    解放后,浙江这块土地上哺育了又一批话剧精英,顾仲彝、余秋雨、朱端均,楼适夷、应云卫、谢晋、袁牧之、沙可夫、沈西苓、董莓戡、宋春舫、邵荃麟……这份与话剧的特殊情缘,使浙江具有了曾为中国话剧哺苗育才的荣耀。

 

    杨建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省和杭州市话剧专业队伍不断开拓全省的话剧市场。上世纪50年代,省、市两个话剧团上演的剧目多达六十多台。《红色风暴》、《以革命的名义》、《红岩》等,影响遍及全省。此次浙江省荣获“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的史行同志,他执导的《以革命的名义》,成功地在浙江话剧舞台上塑造了列宁的领袖形象;而《红岩》的演出更是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仅杭州就上演了76场。

 

    杨建新从坚持改革、不断与时俱进;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既兼容并蓄、又立足原创;依托大学校园、培育新生力量等方面总结了浙江话剧百年的经验与启迪。他认为,跨入二十一世纪,浙话在儿童剧方面具有强劲优势,《宇宙蛋》、《阿拉丁和神灯》等原创剧,总计演出1700多场。其中《宇宙蛋》获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一等奖,并入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新作《爱的心碎》入围文化部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评比展演。杭州话剧团的小剧场话剧取得了不俗成绩,先后推出《的妹与警哥》、《单身公寓》、《卡布其诺的咸味》、《天堂往左,爱情向右》等。这几年,高校的校园戏剧异军突起,生机勃勃,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杨建新提出了浙江话剧未来发展的远景:浙江的舞台艺术正在迎来新的繁荣和辉煌。浙江的文化工作者可谓躬逢其盛,机遇难得。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党对话剧事业的领导,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增强话剧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艺术的力量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调动广大话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努力形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话剧艺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培养出新的德艺双馨的话剧编、导、演人才,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繁荣话剧的激励机制。鼓励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创作一批直面人生、反映现实的精品佳作;我们要进一步拓展话剧演出市场,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更好地关注支持话剧艺术。要十分重视高校和社会业余话剧队伍的指导扶持,培养年轻观众,不断为话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借话剧百年庆典之机,让我们共同迎接浙江话剧新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的演讲充满激情。他从1907年中国的第一部话剧《黑奴吁天录》首演谈起,对我国百年话剧历程作了全面系统地回顾。他认为:在中国话剧的百年历程中,“革命性”体现的是“先进性”的追求,而“战斗性”和“大众性”则是以“先进性”去变革“现实性”的勇气和途径。光大百年话剧的优秀传统,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三贴近”,而且要“三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崇高、追求奉献。于平的结论是:中国话剧艺术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朝气勃发——依然是“思想的雷电精神的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理论家田本相对中国话剧百年的成就进行了概括,他认为:成就一是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人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使之成为中国的民族话剧,而且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剧种,建构了遍布全国的话剧体系,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开放精神;成就二:话剧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话剧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成就三,中国话剧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就四,中国话剧在演剧上形成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涌现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成就五:百年话剧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中国的话剧队伍不但成为担负着话剧创造的历史使命,而且成为中国电影,中国戏曲的助手,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力军。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作了题为《贴近校园生活、永葆话剧青春》的发言,她介绍了浙江大学戏剧社团生机勃勃的现状,认为校园戏剧天地是令人难忘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审视自我开掘心灵的群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纪念大会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主持。来自北京和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文艺界、尤其是话剧界代表、及部分高校代表欢聚一堂,大家共同回顾中国话剧百年历程,展望中国话剧新的辉煌。

 

    表彰话剧艺术家 系列纪念活动好戏连台

 

    浙江,作为中国话剧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一百年来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在中国话剧百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充分肯定他们对浙江话剧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崇德尚艺、勇于创新、服务群众、勤于实践的精神,大会向于敏等55名从事话剧艺术50年的话剧工作者颁发了“从事话剧艺术50年纪念状”;向于桂荣等44名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从事话剧艺术的话剧工作者颁发了“长期从事话剧艺术纪念状”。

 

    获得“从事话剧艺术50年纪念状”荣誉的顾天高深情地对记者说,话剧走过了100年,依然灿烂,但话剧应该回到她出生时的青年人中去,将更有生命力!

 

    与此同时,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省剧协、浙江话剧团、杭州话剧团承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协办的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全面启动。

 

    系列纪念活动包括:4月11日下午浙江省“话剧百年”纪念学术座谈会;历时10天的话剧演出周,以低票价(30元—60元)面向百姓,团体订票及特殊群体如凭学生证、老人证、残疾人证等还可优惠;12月还将举办“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浙江省话剧青年演员汇演暨校园原创短剧汇演”。同时,今年各演出公司也轮番将国内优秀话剧引进到浙江的舞台演出。

 

    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向浙江人民展现了百年话剧的辉煌成就,引导人们了解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功绩,实现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标,建树浙江“文化”形象,推动浙江话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作大会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理论家田本相作大会发言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作大会发言

文化厅副巡视员赵和平宣读获奖名单

“从事话剧艺术50年纪念状”的话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