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出《白蛇传》 七朵芬芳梅
赵进军大使(右)笑收小礼
梅花版《白蛇传》短小精干
中国文化报(赵忱):11月18日晚,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梅花奖艺术团团长董伟走上巴黎阿迪亚尔剧院的舞台,从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华手中接过“塞纳大奖”,至此,为期一周的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画上圆满的句号。眼前这一幕,仿佛是重温,因为,中国梅花奖艺术团的到来必定会夺得“塞纳大奖”,这并没有意外之喜。但是,梅花奖艺术团本次巴黎之行以及拿走“塞纳大奖”的事实,为连续举办了三届的巴黎中国戏曲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记者知道,董伟团长与侯湘华主任在巴黎最初的会谈便谈出了不同寻常的协议:以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剧协将携手举办巴黎中国戏曲节。这对于一个规模不大、影响不小的在西方文化之都举办的中国戏曲节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在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落幕之后,在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一行29人于黄昏之际来到位于塞纳河畔的中国文化中心时,侯湘华主任与董伟团长再次强调了这个意向,这时,“意向”已经变成确切的消息。在记者看来,本消息与梅花奖艺术团一举获得2007年度“塞纳大奖”相比,意义更加深远。
“白蛇”瘦身,“传”意非凡
积极行事,大胆创新,认认真真走稳每一步,是中国剧协以董伟书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这样的作风与中国文联以胡振民书记为核心的文联党组一脉相承。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以来,其艺术步履已经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也曾远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地上演中国戏剧“梅花盛宴”,赢得了上佳的口碑,成为中国剧协自成立以来最响亮的品牌。
与之前近行我国澳门、台湾地区,远行澳大利亚不同,本次梅花奖艺术团奔赴巴黎,参与的是一个立意为“中国戏曲窗口”的戏曲节。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最高指导、联络机构,中国剧协分析了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学术性、展示性和多元化特色,决意拿出一台具备示范性的戏曲作品,以此秉承梅花奖艺术团“精湛、精品、精致”的传统,吻合巴黎中国戏曲节沉稳的气质,若能以此提升巴黎中国戏曲节的艺术含金量,则更加美满。
经过反复商榷,他们选择了昆曲,选择了经典剧目《白蛇传》。为了符合巴黎中国戏曲节剧目不超过90分钟的规定,中国剧协整合了超强的艺术班底,用半年时间完成艺术创意,以浙江京剧团为大本营,在出发前的最后一个礼拜,把7朵“梅花”捆扎成一束,实施了一次中国戏曲内部混血似的创新实践,浓缩经典之精华,聚会“梅花”之老少,打拼出一台短小精干、行当齐全的昆曲《白蛇传》,此番举措,非中国剧协不能构想并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京剧团为中国剧协的巴黎之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11月17日晚,巴黎埃菲尔铁塔千米之外的阿迪亚尔剧院,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评委会主席团以及买票前来的观众欣赏到这样一出精华版的昆曲《白蛇传》:蔡正仁、杨凤一、张幼麟、翁国生、王振义、李政成、谷好好7位梅花奖得主在“出将”、“入相”的简洁背景下,言简意赅地唱念出来自中国杭州西湖断桥边的隽永神话——人蛇痴恋,“梅花”朵朵,文痴武悍,删繁就简,既古且新,亦悲亦喜,百年剧场本来小巧,如此水漫金山,情漫心海,着实好看。“减肥”后的《白蛇传》是这样“奢侈”: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饰演白素贞,王振义饰演许仙,上海昆剧团谷好好饰演小青,天津京剧院张幼麟扮演鹿童仙子和珈蓝两个角色,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除担任本次演出的导演,还在剧中扮演鹤童仙子和哪吒,扬州扬剧团团长李政成饰演梢翁和二郎神,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应邀除了担任此次演出的艺术指导,还破天荒地演起了法海……大演员一丝不苟扮演小角色,缘于他们对梅花奖艺术团的厚爱,缘于作为中国戏剧梅花之一“朵”的职责,更缘于对中国剧协的信赖,对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景仰。
剧终,掌声注定经久不息,意外的是,这掌声竟然持续20多分钟,起身为梅花奖艺术团鼓掌的评委和普通观众,过会儿都必须面对巴黎公交人员大罢工的现实——巴黎的地铁已经多日不能“交通”了,有个别观众是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于开演之前赶到剧院的,为了不迟到,大部分观众提早出门,结果在演出之前近一个小时就端坐着等候“白蛇”出场了。“白蛇”让他们惊喜。与此同时,这样一出《白蛇传》也是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以来创排的第一部戏曲,它具备很大的艺术潜力和市场适应性,据说在演出当晚就有法国某议员表示,他愿意并且能够为《白蛇传》在法国的巡演效力。
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携夫人观看了梅花奖艺术团远道而来的《白蛇传》,还在演出之后登台接见了演员。他对大家说:你们的演出不仅为法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还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1月18日的颁奖晚会主要由梅花奖艺术团撑台,巴黎的歌手、昆曲爱好者也一展才艺,歌手曼妙的《茉莉花》与票友笨拙的《卖水》传达的是巴黎对于中国文化的情感,蔡正仁的《长生殿·哭像》,李政成、翁国生等人的《宝莲灯·劈山救母》使得阿迪亚尔剧院散发着梨园气息。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评委会主席与委员陆续上台,把一个个单项奖颁发给其他团体,最后便是董伟团长与侯湘华主任手捧“塞纳大奖”那一幕。
巴黎中国戏曲节:塞纳河畔的中国梨园
巴黎的天,晴则灿烂,阴则清婉,这晴与阴,平衡着巴黎的阴阳,因此,尽管有着连天的罢工,巴黎仍是和谐的巴黎。街头那些单一的黑与灰和黑与灰包裹着的巴黎人,合伙掩饰着巴黎绚丽的色彩,让人对巴黎单一背后的缤纷心存更多的想象。而塞纳河就是巴黎的呼吸道,它吞吐的都是艺术,都是文化。在塞纳河两岸的任何一米,都能圈点出法国的历史和巴黎的现在,自然、人文、建筑,全都不声不响地传达着巴黎的神韵。这样的塞纳河和巴黎当然容易让人想入非非。而我们,古老的东方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中国,竟然可以在这样的河岸一侧置办下拿破仑五世后裔名下的房产,把它命名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使其成为中国人在法国除了大使馆之外的另一个家,真是令人欣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文化中心,有洋楼一座,新楼正在建设中,但人手有限,他们须得依赖或者说必须利用巴黎的资源,培育巴黎中国戏曲节这座塞纳河畔的中国梨园。欧式的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萍聚,使得这里成为巴黎人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课堂和要塞,成为我们主动宣讲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和平台。侯湘华是这里的主任,巴黎中国戏曲节是以她为主任的巴黎文化中心主办的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法国文化部是该活动的后援单位。
巴黎中国戏曲节始于2003年,以后两年一届,第三届上改变了过去请几个国内戏曲团体演出折子戏的做法,特别请来了杭州越剧院、香港京昆剧场、包头市漫翰剧团等5家十分“地方”的戏曲团体,请他们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演出长度不超过90分钟、浓度越高越好的整出戏曲,因为,巴黎的观众不是只看热闹的观众,他们要看特点,还要看感情,他们想看的是戏,不是戏法。
应邀来到“中国梨园”做戏曲节评委的都是法国文化部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推荐的权威专家。评委会主席让·皮埃尔·伍茨是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评委会委员白乐桑是法国国家教育部中文监察员,戴贺白退休之前是法国驻中国使馆文化参赞,现在为汉语教授,纪可梅女士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汉学家、人类学家,费智先生是中国昆曲专家,这样的评委阵容彰显着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品位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凝聚力。让人感动的是,5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对中国戏曲的喜爱才出任评委,他们是义务评委,侯湘华主任想要给他们一点必要的评委费都被他们推辞掉了,他们说:天天来看中国戏曲很幸福。戏曲节期间,他们早早地就来到剧场,更早的时候,记者还在附近的咖啡馆遇到过他们。他们还带着亲朋好友,穿着好看的衣服,甚至讲究的中装,在巴黎冷俊的冬夜享受中国戏曲带给他们的丰富的情感。连续5天,他们分别看了越剧《心比天高》、京剧《乌龙院》、评剧《曹妃甸传奇》、漫翰剧《契丹女》、晋剧《范进中举》。最后一晚,他们等来了据说实力特别雄厚、阵容特别强大的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梅花奖艺术团的《白蛇传》带给他们的喜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计。第二天,他们一致同意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最高奖“塞纳大奖”颁给梅花奖艺术团。这既是集体大奖,也是7朵“梅花”的个人大奖。梅花奖艺术团的到来给评委们出了道难题——他们个个都优秀,如果单项奖也颁给他们,那其余的演员怎么办呢?最后,可爱的、权威的法国评委们也只好搞平衡了。这“平衡”,平衡得有理。梅花奖艺术团的团长及团员们都不介意,他们很喜欢他们的“奖状”——既不是奖杯,也不是证书,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委托旅法著名中国画家朱德群特别为戏曲节创作的作品,作品被烤制在精美的方形瓷盘上,斑斓、剔透,梅花奖艺术团在归国途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像呵护一朵冬梅。梅花与严冬相惜相爱,梅花奖艺术团与塞纳河相辅相成。
11月21日,中国梅花奖艺术团如期赶上飞往北京的CA934,赵进军大使恰巧也搭乘同一班飞机回国,他们没有能够在飞机上畅叙,但大使一定会记得梅花奖艺术团在巴黎演出的《白蛇传》……梅花奖艺术团的团员们在飞机上打盹,却藏着雄心:两年之后,再见巴黎,中国戏曲节该会更加缤纷。不同的是:塞纳河没变,“塞纳大奖”颁给了另外的人。中国剧协在巴黎变成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