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08-08-11 08:53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编辑:kuaner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08-11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于2008年8月6日至24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

嘉宾为展演开幕式剪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载体,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被誉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本次展览就是以“活态传承”作为核心理念,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他们各自掌握的绝技,凸现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中的重要意义。在1200平米的两层展厅中,有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剪纸、苏绣•无锡精微绣、藏族唐卡、木版年画、泉州提线木偶、衡水内画、茶艺演示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文化系统人员伤亡惨重、设施设备重大破坏、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和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温家宝总理在灾区视察时指出:“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即使县城迁建,也要注意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这次在展览中演示羌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兴秀就来自四川阿坝州茂县地区。她受邀后,第一时间来到北京,并表示要在展览中拿出最好的羌族刺绣技艺,以表达对党和政府和所有关心灾区的人们的谢意。


  羌族刺绣是流行于羌民族聚居区的传统刺绣艺术,目前已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劳动之余,羌族妇女挑针走线,信手为绣,绣艺富有民族特色,绣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最为著名。羌族刺绣既美观又实用,绣花装饰部位均系穿戴用品的易损处,其密密麻麻的针脚能够增强衣物的耐磨性,可见羌族群众的工艺匠心。“奥运会”期间,将包括羌族刺绣在内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态面貌呈现给各国友人,能够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形式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让世界了解到在灾难过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的坚强信心,以及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出的不懈努力。


  我国是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我国茶艺深受古典美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沏茶、赏茶、品茶中包含着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浙江遂昌是中国名茶“龙谷丽人”的主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次进行演示的遂昌茶艺就是中国茶艺的一枝奇葩。

展演现场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传统书画材料。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有“黑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滓不留砚”等优点。徽墨品种繁多,品质精良,工艺精湛,融绘画、书法和雕刻于一体并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进行演示的周美洪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受其父亲言传身授,深得制墨真谛,技艺精湛。


  歙砚主产于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主,有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因砚材纹理细密、品质坚润,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歙砚被誉为“砚国名珠”。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师从砚雕大家汪律森、方见成,其作品布局精妙得体,造型高雅别致,刀法刚健遒劲,线条流畅生动,有独特的艺术面貌。


  剪纸是最具特色、最为普及的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造就了剪纸艺术丰富而鲜明的地域特色,剪纸艺术题材丰富、手法夸张、造型生动,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社会意义。这次演示的代表性传承人卢雪,出身于剪纸世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剪纸的社会功能,作品凸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创新性。她善于运用剪纸艺术形式,系列性、专题性地表现中国历史、当代文化和西方文学题材。曾获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另一位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抢救性地搜集、整理、复制了很多民间窗花,并创作了喜花、生肖花、寿花、团花等多种样式的剪纸新作。在去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展览现场她演示的剪纸让许多国外观众和与会国家代表赞不绝口。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卷幅微小、构图精妙、绣迹工巧、绣技精湛的“精微绣”,则是无锡刺绣艺术的杰出代表。精微绣主要采用双面绣技法,但与一般双面绣相比,其用针、用线、用料、用色更为讲究,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绣刺细部时甚至要将一根丝线细分到七十至八十分之一。精微绣的画面形象虽寸马豆人、细若蝇毫,却刻画入微、神形兼备。这种甚于笔墨勾勒的精微之绣,有赖心手间的高度默契,堪称手工的极致。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从艺三十余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理出戳纱针法一套共87种。在刺绣艺术方面多有创新,特别是创制成功了双面精微绣。


  木版年画采用木版水印方法印制,是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年俗艺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寄托情感、表达理想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木版年画手法多样、形象生动、色彩斑斓。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木版年画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地,各生产地间既有技艺上的交流,又有各自的凤格面貌。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殿英,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力求全面恢复木版年画的传统印制方法,印出了“泡在水里不跑色的年画”,创作完成了“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即《山东潍县年画》《农家乐》和《年画工具百宝箱》。同时展出的就有他的30米长卷作品《农家乐》。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继承了民间的传统工艺,并以之基础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内联升千层底布鞋采用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为天然原材料,选料考究,工序复杂,制作严谨,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极为讲究,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学徒一般需要花三年多时间才能出师。何凯英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他凭借精湛的制鞋技艺,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提供“量脚制鞋”服务。他与其他技师一同设计、制作了一双“奥运福履”,以此表达普通制鞋师傅对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的喜悦和祝福。


  厦门漆线雕以线条盘结为手段,以浮雕为表现形式,是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装饰艺术。厦门漆线雕特别讲究线条的艺术性,制作手法严谨细腻,显示了一种精致的工艺美感。蔡水况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漆线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漆线雕的“漆线”精细如发,工艺处理十分考究,图案形象工整细密,富有“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装饰美感。


  藏族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一种彩色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藏族唐卡构图严谨,描绘精致,画法以工笔重彩和白描为主,全部采用天然矿植物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除彩绘这种主要形式外,藏族唐卡还有刺绣、堆绣、缂丝、贴花、镶嵌等其它工艺材料形式。代表性传承人西合道,幼年跟随舅父——著名藏族唐卡艺术家尕藏学习绘制唐卡,从艺已有50多年。西合道走遍西藏、甘肃、内蒙、山西、云南、四川等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除自己的儿子外,西合道还将以往只在家庭内部传授的技艺传给许多年轻人,现已带出了二十多个徒弟。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同时演示的还有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娘本,他从小受吾屯上寺和下寺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12岁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研习唐卡和藏传佛教艺术。其创作融合藏传佛教各教派绘画艺术的手法和风格,并借鉴敦煌壁画和汉族工笔绘画的技巧与形式,形成了新的唐卡艺术面貌。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艺人用线来操控木偶、演示剧情的一种戏曲形式。提线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一般高约两尺。偶头为木雕,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木偶角色有文、武之分,它们在艺人的操控下或舞枪弄棒,或笔走龙蛇,或把盏挥扇,神情动作栩栩如生,剧情演示妙趣横生。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至今保存有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三百余支由曲牌唱腔构成的戏剧音乐“傀儡调”,演示曲目包括42本“落笼薄”和若干“笼外薄”。经千年积累与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形成了一整套精巧的演示技巧和偶头制作技巧,造型逼真,动作灵活,唱腔古朴,具有浓郁的“唐风宋韵”。进行演示的陈应鸿和陈志杰,都是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鸿师承杨度、陈天恩等艺师,专修“生”行演示;1983年转攻“杂”行,并学习设计提线木偶形象的内部结构和线位设置。他能完整传承全簿《目连救母》及数十出“落笼簿”传统剧目。陈志杰师从鼓师龚天锡,从事司鼓及打击乐器已28年。抢救排练《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等一批传统剧目以及大量新剧目,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傀儡调”及南鼓及打击乐器演奏的重要传承人。


  内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玻璃、水晶、料器、琥珀等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题材,笔法精妙,色彩艳丽,格调雅致,可谓“方寸之间,别有天地”。内画艺术有“京、冀、鲁、粤”四大流派,衡水内画即为发源于衡水的“冀派”内画。衡水内画在继承京派厚朴古雅作风的基础上,糅进鲁派细腻流畅的传统画法,又引入皴、擦、点、染、勾、丝等国画技法以及油彩技法,使内画技法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将其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代表性传承人王习三将国画的皴、擦、点、染、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是“冀派”内画壶艺术的创始人,首创如今被内画界广泛使用的“金属杆勾毛笔”,并开“油彩内画技法”的先河。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高雅,运笔灵活,形神兼备,书画并茂。


  同时展出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收藏的几十件珍贵实物。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入选证书将首次与观众见面,这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壮观精美的首饰龙是此次展览中的大型展品之一。首饰龙起源于明朝末年,是浙江乐清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这件长4.5米,高3米,宽2米的首饰龙灯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楼阁,其中配饰有300多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气势恢宏的唐卡《三主佛像》是由青海黄南唐卡绘画大师娘本等四人花费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作而成。该作长3.2米,宽1.5米,场面宏大,色彩华丽,以精细的笔法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三尊佛像。其作者娘本是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他也将在展览现场进行唐卡绘制技艺的演示。

展演现场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保护的文化自觉,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持久做好保护工作的根本。这不仅需要通过理论的阐述、知识的介绍,让人们了解到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更需要具体形象的认知和零距离的接触感受。此次展览将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就是希望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面貌呈现出来,为观众与原生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在奥运会召开期间,文化部主办这次展览不仅成为完善和落实“人文奥运”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